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 ——我国践行人民城市理念5周年回眸

2024-11-21 16:42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单慧粉

写在前面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今年,我国城区人口突破千万的城市达到10个,超大城市“俱乐部”有了新成员——浙江杭州实现从特大城市到超大城市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小而美”的城市收获关注、聚起人气——“热辣滚烫”的甘肃天水、“心灵的故乡”新疆阿勒泰……大城小城,呈现出独特而生动的气质魅力。

2019年11月,习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把人民城市理念写入报告。日前,习主席给上海市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城市千姿百态、各美其美。人民城市理念提出5年来,创新之城、文化古城、赛事名城、公园城市、湿地城市竞相涌现,各地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塑造城市人文魅力,一批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加快形成。

“一江一河”换新颜

追寻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乘坐“时空之梭”游船,划开碧绿的苏州河水面,感受两岸百年沧桑,品一杯茗茶,让清香在唇齿间荡漾开来,满满的“松弛感”让人忘却此时正置身闹市。

上海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流淌千年、穿城而过的黄浦江、苏州河,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金秋,黄浦江东岸,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南区正式对市民开放。很快,园内的双子山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市民给其中的一片临湖草坪,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上海的阿勒泰”。

地处上海市中心,作为上海世博会原址,这里寸土寸金。有关部门曾测算,如果进行商业开发,仅土地出让收益就约千亿元。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如今,这里山景和都市“同框”,成为人人可触及的公共设施。

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倡地,5年来,上海下大气力把“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腾退出来、贯通起来。一座座近代民族工业遗存、历史建筑,成为公共活动新地标:华东政法大学部分历史建筑,以“可阅读”的特质吸引人们前来打卡;黄浦码头旧址建成了展厅,有半开放式展陈和“上海港码头号子”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一站式体验活动;6.3公里的苏州河静安段景观灯全线亮灯,苏州河桥下空间变身“口袋公园”……“一江一河”岸线贯通超过100公里,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今天的“生活秀带”,实现沿岸居民小区与滨水公共空间的融合共生。

不只在上海,放眼全国,各地积极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还河于城、还河于民,“推窗见绿、开门见景、出门入园”成为市民日常。

在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边住了几十年的市民,过去因为周围环境差绕道走,现在却主动往河边“凑”,只为追寻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全长近10公里的亮马河,经过几年的整治改造,变身为北京旅游“新名片”。

城市的核心是人。从老旧小区改造到打造“15分钟生活圈”,从增设停车位、充电桩到兴建养老托育等社区服务场所……各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颜值”的同时,更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小巷公交穿行忙

下足城市治理“绣花”功夫

在雄安,遇见未来。

走进城市计算中心,“云上雄安”在眼前铺展——蓝色屏幕上,海量数据不断涌入,数字道路、智慧工地、地下管网等多个系统“云”上运行,为市民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万物上“云”,城市在物理空间拔节,也在数字空间生长。

智慧,让城市的治理水平更为精细。

“交通超脑”智能优化交通秩序,传感设备实时监控燃气、供水、电网等城市“生命线”,政务服务全程网上办理……在安徽省合肥市,数字技术和城市治理融合创新,展现智慧、宜居的现代城市新图景。在浙江省杭州市,“城市大脑”将全市的信号灯联网,可根据车流量智能调节信号灯时长,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在上海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让市民更便捷地触达各类公共服务。

近年来,不少城市围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让科技更多地造福人民。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漫步上海市杨浦滨江,随处可见党群服务站,市民游客随时可以进去歇脚、咨询,还能借伞、加热自带的餐食等。为了市民能玩得尽兴,滨江管理方与轮渡运营方协商,延长轮渡运营时间。哪怕是寻常的直饮水设备,接水盘也都设计得高低错落,以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

前不久,山城重庆开通小巷公交便民健康专线。只需2元,市民便可从家门口,坐到医院门诊楼前。“有了家门口这趟公交车,我们老年人出门方便多了。”家住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的李代富,过去到医院看病需要爬坡过坎、上上下下,2公里路要走半个多小时。有了小巷公交,仅需5分钟,他便能从家门口到医院。

一方面是“快”的追求。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各地推进城市治理的方式不断创新,城市运行和治理更加便捷、更富智慧。

另一方面是“慢”的耐心。公益性“慢火车”、菜农公交专线、人工专用绿色通道、大字版标志标识……一个个暖心的小举措,蕴藏着人民至上的大理念。

快慢之间,彰显了“精细化思维和‘绣花’功夫”,诠释着“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念。

六尺巷里故事新

塑造独具特色城市品格

树影婆娑,红砖外墙,走在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上,时光仿佛慢了下来。

一旁,新天地街区流光溢彩、游人如织。几步之遥,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小楼静立闹市,乌漆木门、雕花门楣,历经百余个春秋风华正茂。走出中共一大纪念馆,红色经典步道连接起周边众多红色旧址、遗址、纪念设施。

依托红色资源集聚优势,黄浦区正聚力打造可见、可触、可感的“红色露天博物馆”。“我们力争让市民游客行走在黄浦的大街小巷,与红色文化不期而遇。”黄浦区相关负责人说。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工人运动发祥地,612处红色资源、30余处中共中央早期在沪机关旧址遗址,让红色文化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我要做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杨树’,让红色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空军某部退休干部、“老杨树宣讲汇”成员郝建华,在杨浦区生活了20年。退休后,他义务带领青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探访杨浦江湾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用脚步丈量城市。此外,他还在学校、社区为青年学生开展宣讲40余场次,以“光荣传统”等为题,从艰苦创业、勤俭节约、改革创新等多个方面讲述杨浦的发展历史,引导大家培育厚德博学的品质、家国一体的情怀。

同样作为红色之城,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以打造红色文化地标、擦亮红色广州品牌等为抓手,用活全市9000余处革命文物、8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个国防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让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纪念馆等成为“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以红色为底色,广州把红色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城市文明的精气神。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今年以来,“奔县旅游”爆火、“宝藏小城”破圈,“流动的中国”下是城市的脉搏,跳动着诗意。以文兴业、以文化城,既“塑形”,也“铸魂”。

安徽省桐城市文昌街道,一条六尺巷,见证了300多年前一段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桐城市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从成立“六尺巷剧社”“德邻社”,到自编自导快板、戏曲等节目宣传六尺巷文化,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六尺巷故事,传导“谦和礼让”的理念。

上海,何以称为“大上海”?有人认为,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其重要支撑。

在厚重的文化滋养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成为上海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中国城市,向美向新向未来。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