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的美丽城市,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方案》提出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山水之城生态宜居品质更加凸显,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有效提升,选定一批区县纳入市级美丽城市支持范围,力争1—2个区县建成全国美丽城市建设示范标杆,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到2035年,城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全面形成智慧高效、多元共治的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美丽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方案》明确了六大主要任务,在提速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推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攀高向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立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深化国家低碳城市建设,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气候投融资等试点,持续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到2027年,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6%,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5%以上。
在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严格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大力开展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建设美丽河湖。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应急减排,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控制,持续提升重点行业企业环保绩效等级。不断深化建设用地污染程度分级和用途分类管理,推动受污染地块绿色低碳修复。到2027年,累计建成幸福河湖100个以上、美丽河湖50个以上,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在稳步提高城市生态宜居品质方面,统筹推进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城市绿道、景观廊道及基础设施一体布局,持续开展中心城区“四山”生态保护和“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深入开展城市餐饮油烟智能监管和深度治理,积极探索噪声污染治理新模式。持续开展城市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与评估,加强重要物种和特殊生境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积极发展绿色旅游,推进长江三峡考古遗址公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到2027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稳定在85%以上,新增历史文化名城2个以上。
在切实保障城市环境健康安全方面,多渠道多水源保障城市饮用水安全,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固废环境监管等专项行动。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全链条监管。持续开展“白色污染”减量行动,实施塑料源头减量替代。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完善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持续推进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到2027年,全市环境健康风险源得到有效管控,实现“无废城市”建设总体水平全国领先,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到65%。
在加快提升城市数智治理效能方面,加强数智赋能,深化拓展“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政务·智慧河长”“政务·智慧林长”等重点应用实战成果。加强跨部门生态环境治理业务集成、数据联动和共享使用。持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进水、大气、声环境质量自动化、智能化监测,拓展“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深入开展“美丽重庆,我是行动者”活动,完善公众生态环境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到2027年,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生态环境满意度稳定在94%左右。
在分层建设城市各类“美丽细胞”方面,鼓励各区县改革创新、先行探索,发挥在破解生态环境治理难题、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增进民生环境福祉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场镇整治提升为牵引,塑造宜居宜业美丽小城镇风貌,打造美丽城镇200个。引导街道(乡镇)、园区、企业、学校、庭院开展各类绿色、清洁、零碳引领行动,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美丽医院等建设。利用全国生态日、六五环境日等,开展宣传教育科普活动,推荐一批生态文明宣教特色园区典型案例和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开放活动典型案例。
据介绍,重庆已将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开州区、武隆区、忠县、秀山县、两江新区纳入第一批市级美丽城市建设培育名单,聚焦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创新模式,引领带动美丽重庆建设走深走实。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