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径——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为我国城市的未来发展锚定了新坐标、描绘了新蓝图。会议传递出的新信号、新思路,将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未来的城市将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城市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深入解读此次会议的核心要义,并展望“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中国城市报: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备受瞩目。在您看来,与上一次会议相比,本次会议最突出的时代背景和核心基调是什么?
王建国:本次城市工作会议站位高、立意深、科学性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方位、目标定位、发展理念、战略取向和内在要求五个方面,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要把握两个重要的时代坐标。首先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不再是简单追求规模和速度,而应该更加注重所体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们的城市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都要贯彻锚定这个最高目标。
其次,我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下半场”的关键转折点。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9.4亿人生活在城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这要求我们改变粗放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城市发展从“摊大饼”转向“精耕细作”,城市更新进而变成了引领性的重要城市工作。
本次会议的核心基调非常明确,就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和 “高质量发展”,强调城市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就是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城市报:会议强调“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理念。在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这一理念应如何从“愿景”转化为可感知、可触及的“实景”?
王建国:会议第一次明确了全新的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相比先前的宜居、韧性和智慧,此次增加了“创新”“美丽”和“文明”城市定位的关键词,并将“创新”放在排序首位,使得城市工作的核心定位、意义层次、特征凝练、规律揭示、动能转型、内容构成更加全面整体、不仅有高度,而且更有温度,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遵循。“现代化人民城市”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需要具象化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我认为转化路径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规划设计的“人性化尺度”。早些年有些城市热衷于建大广场、宽马路,追求视觉上的气派,却忽视了人的真实感受和宜居需求。“人民城市”要求城市规划必须“目中有人”,更加注重街区尺度的宜人性,增加城市小广场、口袋公园、林荫步道、滨水空间等“小微空间”的供给,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市民出门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
其次,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化与精准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求“有”,更要求“优”。这意味着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仅要覆盖全域,更要精准对接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如年轻人、老年人、儿童)的差异化需求。
此外,治理过程的“共建共治共享”。“人民城市”的建设主体是人民。要创新治理模式,搭建平台让市民能够有效参与社区规划、物业管理、环境监督等。一些城市推行的“社区规划师”制度,让专业设计师深入社区,与居民共同商议改造方案,这就是“共治”的良好实践。
中国城市报:会议提出的“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的城市更新行动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推进,您认为要避免哪些误区?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机更新”而非“大拆大建”?
王建国: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的“城市更新”与过去的“旧城改造”有本质区别。城市更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对旧城区的改造,还涵盖城市发展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转变、科技的进步、社会形态的演进,以及与科技发展相关的交通方式的变革和新型建筑功能的出现。
要注意:一是避免“运动式”更新。更新工作要有耐心,更要细心,要用“绣花功夫”,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区的原有肌理,不能设定不切实际的时间表,搞“一刀切”。
二是避免“房地产化”倾向。更新项目不是简单的“盈利性”的房地产项目,如果只是采用“绅士化”改造只会提升房价,可能导致整体性的历史脉络和社区特点不复存在。要积极探索新模式,如“协议搬迁”“原地安置”“建筑功能置换”等,让更新惠及原住民。
三是避免“风貌趋同”和“历史记忆的流失”。每个城市、每个街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故事。有机更新的“有机”二字,正体现在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延续上。我们不仅要保护有形的历史建筑,更要保护无形的社区记忆和街巷格局。在技术方法上,要大力推广“微改造”“微更新”,用轻介入、适度正向干预的优质设计,提升空间品质,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同时“记得住乡愁”。
在城市转段稳定发展和存量提质增效的背景下,城市的“科学规划”“性能提升”“活化再生”和“治理运维”占比逐渐会高于“建设”,城市设计会发挥更加重要的创新和治理作用。城市更新涉及不同年代、复杂街区、产权地块、运维管理和众多相关者的利益,对于历史城市,不仅需“留、改、拆”,还要增加“补”或者“拼”,特定情况下,还需要“保、改、活、用、建”并举。现在也有了“原拆原建”的城市更新探索路径,如杭州的“浙工新村”、南京的“石榴新村”等。
城市是一个“琳琅满目”的博物馆,各个时代的代表性“藏品”样本均应呈现其高光时刻的价值。规划可以引领城市更新科学前行,设计创意可以助力营造高质量的城市宜居生活场所,从而更好地呈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城市报: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深刻改变社会生活。会议提到要打造“智慧城市”,您认为数字技术如何更好赋能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
王建国: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是城市全要素系统的数字化升级,其关键在于以数据为要素、以算力为基础、以算法为引擎,构建敏捷高效的城市运行机制。数字赋能体现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城市运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今天,我们有效捕捉、采集、处理并集成处理和把握城市全尺度、全空间、全时序的人群流动、逗留、锚定及其空间分布的大数据信息已经成为可能。基于“置信度”“冗余度”“多维度”“交叉验证”“新数据”“全体数据”等大数据原理,通过结果递归导向、经由多维度强相关性,找寻因果关系等大数据思维的模式,城市设计和规划管理就会“见物见人”,城市设计及其对城市形态演进的影响更具“以人为本”的目的性、合理性和正向性。
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治理端”智慧向“服务端”智慧转变。技术不能只用于监控和管理,更要用于主动服务和赋能,尽可能做到人机互动。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老年人出行规律,优化公交线路和班次;通过APP整合社区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一键式的报修、预约、咨询通道。
二是从“数据孤岛”向“数据赋能”转变。目前各部门的数据壁垒仍是最大障碍。智慧城市需要打破这些壁垒,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从而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和精准预警。例如在交通疏导、应急管理、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从“冰冷的技术”向“有温度的技术”转变。技术应用要充分考虑人文关怀。例如,智慧养老设备不仅要能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更要有便捷的亲情沟通功能;智慧政务服务要特别考虑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反哺”,保留线下办理渠道。总之,技术应该是温暖的、包容的,是弥合数字鸿沟而不是扩大它。
中国城市报:最后请您展望一下,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我们面向未来的中国城市,应该是怎样一幅图景?
王建国:未来理想城市,应该是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画卷。它首先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天是蓝的,水是清的,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街道是充满活力的,适合漫步、交流,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它也是一座繁荣且有活力的城市:产业布局合理,创新动能强劲,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它更是一座公平、包容、有温度的城市:无论来自何方,无论年龄大小,都能在这里找到某种“熟人社会”的归属感,都能分享发展机会和城市服务。最终,它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安全韧性、智慧治理的城市,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一个优化,六个着重建设”任务的战略部署,也明晰了推进实施的方向标和路线图,未来一定会在“稳定发展期”和“存量提质增效”阶段的城市发展方面取得新的记录时代的伟大成就。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永超
原标题:以人民为中心,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径——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