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鄢一龙
“十五五”时期面临三期叠加
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这一判断背后的国际国内环境依据是什么?
鄢一龙:从部署上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上是用三个五年规划来完成的,即“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十四五”是开局,“十五五”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就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十六五”是收官。
从国内外环境来说,“十五五”时期面临三期叠加:
一是经济转型升级期。新旧动能转换还未完成,要从原来利用后发优势的追随型经济体,转为具有引领优势的经济体。这个过程可能要到“十六五”才能完成。
二是科技进步加速期。科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表现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上。
三是国际格局动荡期。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等导致不确定性增大,全球性金融风险也可能上升。
记者:面对三期叠加,该如何应对?
鄢一龙:“十五五”时期,中国发展部分领域要逐步从“有参照系”进入“无人区”,要形成引领优势,这需要整体规划和部署。制定规划一般都是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如果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看作是一次长跑,那么“十五五”就像跑步时遇到需要突破的“极点”,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所以,“十五五”需要闯关,地缘政治动荡要扛得住,经济转型升级要有新突破,对未来产业要有新的部署。就像全会公报中所提出的,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面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部署
记者:全会公报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如何理解“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在此过程中,五年规划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鄢一龙: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把握历史主动进行的有目标、有规划、有部署的自觉的现代化。它是通过一个接着一个五年规划,分步骤实施,接续奋斗实现的。每隔五年上一个台阶,几十年下来,就是巨大的变化。同时,这是一个累积性过程,后面的发展建立在前面的基础之上。如果离开前面的基础,后面的发展就失去了依托。
每个五年规划都有延续指标、调整指标与新增指标,有的规划调整幅度比较大,大多数规划都是小幅调整。这种兼具延续性与调适性的长期主义优势是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恩格尔对此评价说,“当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规划之时,美国只能规划下一次选举”。通过五年规划目标的实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
记者: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六个坚持”原则。其中之一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从规划治理的角度来说,如何体现这个原则?
鄢一龙:实践证明,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五年规划与市场机制一样,既是信息运用机制,也是资源配置手段。相对于市场作用而言,五年规划主要发挥着三个方面功能:一是公共资源配置的约束功能,五年规划明确了公共产品提供类型、数量与优先次序,优化了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二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功能,引导社会资源按照规划预期的方向配置,形成战略合力;三是稳定社会预期的信号功能,为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谋划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信号和稳定的政策环境。这些均是有为政府重要特征的体现。
记者:在有效市场方面,规划能发挥什么作用?
鄢一龙:我们做规划的时候,一般都会思考,什么东西需要规划,什么东西不需要规划,这就是所谓“规划留白”。比如很多创新是不能规划的,它需要市场不断试错。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年规划是市场友好型规划,规划性质是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而不是微观性实物性指令性,是弥补市场失灵,而不是替代市场。
规划实际上是对产业发展生态进行构建。有了好的生态环境,树木才能更好生长;有了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要变“内卷”为“外卷”
记者: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的12项重大战略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方面,该如何发力?
鄢一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来说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全会提出“加快”的要求,强调“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我看来,与以往更多强调“补短板”不同,这次强调的是形成引领优势。如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就在于教育、科技、人才这三大支柱,因此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有利于防止“内卷式”竞争。为什么会出现“内卷”?就是因为没有新的创新和突破。如果没有真正原创的东西出来,大家就会高度同质化,这样还怎么跟别人去竞争呢?所以,要变“内卷”为“外卷”,就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创新点。在这方面,上海有条件也有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 王珍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