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探索:好看还要好用

2016-07-12 10:23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在“十三五”开局的第一年,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不仅在国家顶层设计中得到高度重视,也被许多城市视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的重点方向。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发布今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宜居城市研究小组正式发布了《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中国40个案例城市(省会、直辖市和特色城市)中得出宜居性名列前10的城市。青岛、昆明、威海、重庆等榜上有名。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在认为:“打造宜居城市,就是建设一个环境友好,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文都市。”

事实上,在中国,由于城市间的地域、经济、社会、文化水平、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打造宜居城市的路径,是各具特色的,但是相通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把和谐宜居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

昆明跃居本次宜居城市排行榜的榜眼,靠的是实力而非单纯的“颜值”。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因素,昆明的交通并不尽如人意,“昆明的交通建设是一步步努力的结果。”经常来昆明出差的某公司负责人张涛说,自己前几年来昆明时,当时的交通情况并不太好,飞机的航班有限,耽误时间。而最近再来昆明,航班增多了,交通便捷了。这充分说明昆明近年来在城市交通、路网建设和改善上花了大力气。

“最轻的”空气会影响“最重的”民心,宜居城市,健康的环境很重要。在山东威海,用“天然的空气净化机”,来形容这里的空气山水环境也不夸张。6月发布的《威海市2015年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在环境空气方面,威海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9%,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为111天,同比增加50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342天。这是威海市创新发展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举措,换来的成果。

宜居的城市,必须是畅通高效的。在本次《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青岛居于排行榜首位。“其实青岛雾挺大的。”在青岛读了7年书的李蔚蔚告诉本报,“不是雾霾,是雾,干干净净的。”的确,基于青岛的环境,常常会有海雾,这同时挑战着青岛的交通。青岛的交通建设,正在实现网络化。

我国大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近年来,关于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在国家层面上,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的各个方面,针对缓解大城市压力、优化城市规划、保障衣食住行等需求,中国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市民素质与城市归属感、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化解“城市病”、留住城市特色……一系列“软”“硬”举措并重,剑指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难题和不便,力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时隔37年后,召开最高规格的城市会议。“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预示着中国城市工作将迎来重大变化。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此后,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内容被写入其中,并且用专章进行了论述。

一座宜居的城市,需要衣要暖、食要安、有屋住、行得畅。在这些方面,中国不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在修订后于去年10月起开始实施,全方位守护食品安全,保障公众健康;在交通方面,中国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还将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并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未来城市好看还要好用

不过,专家指出,宜居城市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当下,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各类城市问题。《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的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中,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这反映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张文忠表示,从宜居城市评价的维度来看,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舒适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等维度评价得分相对较高,而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维度得分偏低。从宜居城市评价的具体指标来看,雾霾污染、停车便利性、噪声污染和交通运行通畅性等评价指标得分明显偏低,另外交通安全和应急避难设施得分也相对较低。

这反映出我们在公共服务设施、自然环境保护、人文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主要是受到安全、健康和交通这三大短板的制约,这些短板也正是我国宜居城市建设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

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上,我们国家用了不足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100年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这些问题和短板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今后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凸显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把城市真正建设成为“人”的活动、生活和休闲场所。

对于目前所发现的问题,张文忠建议,政府可以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

一是重点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前提是城市及其所在区域拥有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和健康的人工环境。应注重维护城市的自然环境,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的健康性。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宜居环境建设的针对性。

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基本日常生活需求,构建方便和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城市要注重为居民提供方便、公平的就学和就医条件,建造更加便利的购物、娱乐和休闲空间,以此来增强居民生活的方便性和幸福感。同时,交通便捷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城市路网规划,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及公共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出行环境。

三是保留原有历史和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宜居城市的建设不仅要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等物质基础,还要铸就具有凝聚力的独特的城市文化,培养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每个城市应保护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同时,挖掘城市内涵,重视社区文化塑造,在提高居民认同感的同时打造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特色。

四是加强治安管理,建设更加安全的城市。城市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只有安全的城市才可能是宜居的城市。一方面,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高城市的应急减灾能力,预防突发性灾害。另外,居民安全意识也是重点。应该有效开展城市安全宣传教育,增加居民安全意识。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