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龚正: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

2022-11-29 10:4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记者 吴文汐

龚正,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中,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龚正撰文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动力源和增长极的作用,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龚正指出,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7个超大城市、14 个特大城市的人口占全国的20.7%,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三成以上,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列。超大特大城市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探索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文中提出,深入落实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包括三大任务: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超大特大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着力推进新型超大特大城市建设;聚焦实现高效能治理,着力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

01 提高超大特大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提高超大特大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要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引领带动城市群发展。

龚正指出,核心功能决定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做强做优核心功能,是超大特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要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重点是集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提升金融、贸易等高端服务功能。要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国家层面已正式批复北京、上海、武汉、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多个超大特大城市参与其中。五个地区形成的科创新格局,将推动创新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配置,解决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将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科创强国进程。

龚正指出,要持续增强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同时,上海等超大城市要持续增强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近年来,多个超大特大城市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上海为例,目前已初步构建起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新赛道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同时,上海正培育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前沿产业集群,布局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治疗、智能计算、6G技术、新型储能、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前沿领域。

龚正指出,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切实转变开发建设方式,避免盲目“摊大饼”,是破解“大城市病”的关键一招。一方面要合理疏解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加强超大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提升综合能级与国际竞争力。坚持产城融合,完善郊区新城功能,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

龚正指出,建立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动力机制,既有利于超大特大城市在更大范围更好配置资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也对实施好新型城镇化战略至关重要。要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群。要引导超大特大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通过构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便利共享的生活圈,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1的64.7%,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城市群日益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的主要空间形式。目前,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城市群正在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02 推进新型超大特大城市建设

推进新型超大特大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舒适便利、安全灵敏、创新活力、智慧高效、绿色低碳、人文魅力。

在更加注重舒适便利方面,文中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服务能力,提升普惠、均衡、优质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针对超大特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多的特点,把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超大特大城市已出台保障性租赁住房相关政策。同时,超大特大城市就业、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建设完善。例如,托幼方面,成都、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西安等城市均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高于全国的千人托位数目标,充分突显以人民宜居安居为宗旨的城市建设理念。

龚正还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改造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三区一村”,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老建筑,让城市留住文脉、留下记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再次点题城市更新,并将其列入今年的重点任务。目前,已有多个超大特大城市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例如,天津投资百亿元资金开展天津港保税区海港区域城市更新项目,推动城市建设模式由大规模增量建设向存量的提质改造和增量的结构调整并重转变。

在更加注重智慧高效方面,龚正指出,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让城市变得更智慧是建设新型超大特大城市的重要内涵和牵引力量。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提升电力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是其中的重点,规划中提出,开展城市韧性电网和智慧电网建设,结合城市更新、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开展城市配电网扩容和升级改造。

在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方面,龚正表示,超大特大城市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引导市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各大城市均将绿色低碳发展列为重点任务,超大特大城市在其中作出了表率。以武汉为例,近年来,在疏解重化工产业的同时,低碳经济表现突出。2020年,武汉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35%左右。

此外,在提升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方面,文章提出以绣花般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以规范化建设夯实社会治理基础、以服务管理创新提升行政效能。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王富海:现阶段如何做好城市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