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沿着高铁建“新城” 如何避免变“鬼城”?

2014-10-22 17:38 来源:新华网 作者:采写记者 马姝瑞 张紫赟 徐海波 郑良 罗争光

莫让“高铁新城”成“圈地”旗号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在不少扛着“高铁新城”旗号的地方,背后都有大量圈占土地的盘算。

在中部某农业大省,一个县级市的国土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的高铁新区建设期间,全市建设用地量从2009年的1000多亩,上升到2012年的7000多亩,仅新区最大的企业占地就达1000多亩。

2013年,记者在号称“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的东北某县调研时了解到,当地也在大规模推进“3个10”战略,即巩固10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新建占地10平方公里、有高铁站点的新城区,以及1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该县国土局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副局长告诉记者,上级划拨的用地指标有限,每年不到100公顷,“但一个企业用地10公顷的现象很普遍,土地利用远远达不到节约集约的要求。”

在房地产行业滚爬了十多年的一名房地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部分地方政府将城镇化看成又一次圈地机会,以新城开发的名义,有更多可卖的土地,“部分地市按照其开发规模,已经出让的土地都够开发20年。”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说,一些地方在土地困局的压力下,只重视通过规划高铁新城、新区来获取更多用地指标,其中不乏大肆圈占农村集体土地,在农地复垦方面也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还存在多占少补、先占后补、占好地补差地的现象,这种苗头值得警惕。

高铁经济“培育期”如何避免“拔苗助长”?

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对“高铁新城”模式存疑,但一些地方仍对“新城”的未来表示乐观。

宿州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高铁新城是“平地而起”,需要对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进行大量的前期投入,需要一定的“培育期”。在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后,主导产业不断集聚,加上高铁的交通优势及附加的人流经济,发展前景不可低估。

安徽省政府参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程必定认为,对于类似的“高铁新区”,应该给予更长的发展期,但也要未雨绸缪。目前,很多新区建设都喜欢往一个方向走,做一些商业、商务、会展,“一味摊大饼,产业却跟不上去,这势必会造成‘鬼城’、空城问题。”

“从一开始就要把高铁新城、新区放在城市、省份乃至区域的层面去进行科学规划,与现有产业布局、城市功能进行协调,不盲目、不重复建设;同时做到‘以站定城’,即根据高铁站吞吐客流量的规模及未来发展空间,适度规划新城规模,并统筹考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程必定说。

一些专家表示,不是每个高铁城市都适宜发展新区。对大城市或交通枢纽城市而言,高铁加强了城际的联系和信息、技术、人才流动,带来的是正面效应;而对小城市、小乡镇而言,高铁只能发挥“通道效应”。为此,上级部门对地方发展“高铁新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规范,对适合发展的予以支持,对于不适合发展的及时限制或叫停。

贺雪峰还提出,务必要警惕一些地方在土地困局的压力下,只期望利用“高铁新城”来获取用地指标,造成耕地流失,导致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的双下降。

2/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