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南京城市更新中的韧性提升

2025-07-24 10:58 来源:人类居住

文图|王江波 (南京工业大学) 许明明 (南京工业大学)

2021年,南京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2020年《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为基础,2022年出台《南京市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分类更新路径,2023年发布《南京市城市更新办法》形成制度保障,有效推动了城市更新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实践层面,南京将安全韧性融入更新全过程,通过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建筑加固改造标准等举措,形成小西湖、石榴新村等兼具民生改善与风险防控的示范项目,其既有建筑改造技术规范等经验已入选国家级可复制清单。

聚焦危房改造,提升工程韧性

南京市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建筑老化问题,如结构材料性能退化、墙体开裂渗漏、公共设施缺失等。以乙炔气厂宿舍楼(20世纪90年代建)为例,屋顶漏水严重;石榴新村(20世纪50年代建)因非成套住宅导致厨卫共用、私搭乱建形成“房摞房”现象,以及建筑外墙的墙皮脱落、门窗部件老化等,存在严重的消防与结构隐患。

1.jpg

▲ 石榴新村街巷旧貌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市采取分类施策:对石榴新村等危房集中片区实施原地拆除重建,通过70余轮方案调整,形成20个面积段、36种户型,实现居民原地回迁“分得开、住得下”;对乙炔气厂宿舍楼等单栋危房,则通过抗震加固、铺设屋面防水卷材等技术手段消除安全隐患。全市推行“一幢一策”模式,综合运用修缮、加固、拆除重建等手段,同步提升建筑安全性与居住舒适度。

2.jpg

▲ 石榴新村焕新工程收尾阶段实景

改造管道管线,提升基础设施韧性

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普遍存在三大顽疾:一是各类管线无序交织形成“空中蛛网”,电力、通信、燃气等架空线私拉乱接,极易引发漏电,火灾隐患突出;二是地下雨污合流管网设计标准低,暴雨易致内涝,如南京建邺区21个小区曾因管网混接导致排水不畅;三是液化气罐等传统能源依赖度高,燃气泄漏风险长期存在,部分小区仍采用20世纪90年代的燃气设施。

南京市通过系统性改造实现了突破:尧安新村北院采用“线缆归槽+入户端口预留”模式,同步设置集中充电车棚,消除飞线;建邺区对21个小区实施雨污管网清淤分流,配套泵站维修改造后,径流控制率提升至50%以上;针对未通燃气的小区,结合改造推进管道天然气覆盖,同步加装智能监测设备,防范泄漏风险。

优化公共空间,提升空间韧性

南京市多数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四大消防顽疾:一是避难场所匮乏,宅前屋后常被违建棚屋、杂物堆占,导致疏散通道断裂;二是道路系统失序,存在单向“口袋路”,消防车通行达标率不满足要求;三是消防水源短缺,消火栓完好率低,存在管网漏水现象;四是设施维护断层,部分小区存在消防泵站瘫痪、管道锈蚀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南京市老旧小区的整治经验主要是通过整合空地资源、梳理公共通道、增设智能监控等措施来进行避难疏散空间布局。例如,国泰民安小区拓宽现有道路、拆除违章建筑、整合空地资源,优化了疏散通道的连通性。

3.jpg

▲ 国泰民安社区的疏散通道

石榴新村把宅间路进行了适当拓宽,并同步铺设消防管网,实现消防车直达楼栋。瑞金北村一号大院通过增设智能充电桩、喷淋灭火设施及开放式车棚,解决停车与充电难题,并同步清理消防通道堵塞问题。江宁区万欣翠园小区更换双泵消防系统,对管道泄漏处、闸阀、消火栓与主机控制柜等进行了整体维修,彻底解决了年久失修导致的消火栓无水的问题。

4.jpg

▲ 月牙湖风光

统筹水体治理,提升生态韧性

月牙湖作为秦淮区重要的城市水体,承担着调蓄防洪、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治理之前,月牙湖的水体存在外源污染、内源淤积、水动力缺失、生态退化等问题。

月牙湖治理针对外源污染、内源淤积与生态退化三大核心问题,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理体系。首先实施精准地控源截污,系统排查46个直排口,对26处河道排污口控源截污,完成115个汇水片区的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实现污水“零入湖”。其次采用科学清淤46万立方米,保留5%的底泥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同步实现淤泥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阶段,通过投放枝角类,如大型溞抑制藻类,构建45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搭配鱼类、蟹类等水生动物形成良性循环的水生态自净系统。

5.jpg

▲ 月牙湖公园的活动健身场地

6.jpg

▲ 月牙湖沿湖休闲步道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数字化管理韧性

近年来,南京市全面推进“互联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创新打造城市安全治理新模式。通过构建“181”智慧应急中枢平台,集成风险防控网格化、预测预警智能化等八大核心模块,形成覆盖全市35万企事业单位的“一屏览全域”指挥体系,实现风险防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升级。

在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方面,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南京率先建成涵盖地下管网、油气管线等30个系统的全域感知网络。依托“一网统管”的技术中枢,构建跨部门数据耦合分析模型,创新开发“金陵安法宝”等智能模块,将风险预警响应时间缩短60%以上,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在重点领域安全防控方面,新街口智慧燃气项目作为省级示范工程,打造了“天地一体”的监测体系。通过部署智能阀门、光纤监测设备和激光探测器,构建了多灾种耦合模型,将泄漏响应时间压缩至3分钟。同时,依托扬子江大道综合管廊试点智能巡检机器人,集成7.1公里的地下管线并布设多类传感器,通过AI算法实现形变、入侵等风险预测。此外,全市搭建光纤感知系统,基于声纹库识别机械破坏行为,累计监测数百万组数据,有效防范了新街口区域的燃气泄漏事故,为城市生命线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智慧化更新样板。

结语

南京在城市更新中构建的韧性提升体系,不仅重塑了城市的物理空间,更开创了以人为本、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新型治理范式。通过危房改造的“留改拆”平衡、地下管网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控、公共空间的针灸式活化、水生态的系统性修复和数据驱动的城市生命线守护,南京正将传统城市的脆弱性转化为现代都市的强韧基因。这种韧性既守护着六朝古都的历史记忆,又塑造着面向未来的韧性城市样本,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留形铸魂、提质增效”的南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