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交通规划决策定量支撑与持续应用关键技术

2023-10-27 09:3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奖是规划领域首个专享的社会科技奖,专门奖励规划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和规划科技人才,是学会的最高科技奖励。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授奖项目共31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8项。“中国城市规划”微信公众号将陆续介绍授奖项目。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周军团队凭借交通与用地协同规划决策框架重构、多层次一体化模型体系构建、交通与用地大数据融合及可视化推演决策、交通与用地在线协同规划等技术获得2022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项目名称:面向大城市空间治理精细化的交通规划决策支撑与持续应用关键技术

主要完成人:周军,马亮,郭莉,陈小鸿,谭泽芳,杨超,徐旭晖,殷嘉俊,胡家琦,孙永海,周青峰,杨涛,邓琪,乐宜春,黄嘉俊

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同济大学

一、技术研发背景

空间治理水平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深圳在快速城市化进程高强度、高密度跨周期发展中,有限的空间资源和城市社会经济、产业、交通、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间矛盾日益凸显,城市空间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交通和土地协同关系一直是城市空间治理的核心基础难题,构建一整套精细化、科学化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规划决策可视化推演平台,对于提升大城市、城市群空间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研究意义重大。

深圳重视信息化技术对于交通规划决策的科学支撑作用,持续开展城市交通仿真系统建设,于2003-2004年开展仿真一期建设,2011-2014年开展仿真二期建设,并自2014年系统建成后,按年度持续开展交通仿真系统的维护升级工作,系统持续支撑规划、交通、交警等多个政府部门管理决策工作,形成了一整套支撑城市空间治理精细化的关键技术。

二、主要科学技术内容和科技创新点

针对深圳当前城市更新和交通规划协调严重不足、城市级与城市群的交通模型体系架构长期滞后、多元同构异构大数据融合困难等热点问题,项目依托深圳市交通仿真系统二期工程研制开发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规划决策可视化推演平台,包括大数据管理平台、一体化交通模型系统、数据挖掘分析系统、交通信息查询系统、多用户模型应用系统五大子系统。项目关键技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png

图1 多行业多部门协同规划决策流程

2.png

图2 土地利用与交通协同规划决策支撑体系

一、构建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规划决策框架及整套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多部门多专业协同决策。构建面向“城市空间演化—土地利用更新—交通动态评估—空间发展策略”全过程技术链条的规划决策框架,在跨部门共享数据基础上,建成空间、土地、交通三者联动的统一规划决策平台,在横向决策轴上,打破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规划编制人员与行业决策者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协同决策;构建能支撑“基于现状-面向规划”决策流程 的“数据层-分析层-应用层”平台架构,在纵向决策轴打通了从底层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到现状监测、到规划方案评估、再到反馈调整的技术全链条。

二、研发面向深圳超大城市发展特点的城市级模型体系以及复杂巨型网络环境下的多层次一体化模型集成技术。面向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高强度开发要求,构建了适用不同规划场景的市域宏观模型、分区中观模型和节点微观模型。针对深圳原特区内外二元化发展、临深通勤、跨关交通潮汐性强等特点,构建了产业人群出行子模型、临深通勤子模型、分区分时方式划分子模型等,市域宏观模型最终构建12大系列178个子模型。针对城市存量发展阶段精细化规划评估需求,构建以各行政区为研究范围的中观交通模型,并在国内首次实现全市10个行政辖区的中观模型覆盖。

针对不同层次的模型之间存在封闭、互不关联的问题,研发路网拓扑结构一体化、软件一体化、方法一体化、数据一体化以及表现形式一体化的“五维一体”技术,实现多层次模型一体化集成;通过运用多层次路网拓扑继承、自动化小区切割、自动化导入交叉口信息等精细建模技术,实现多尺度多层次模型的衔接和反馈循环。

三、研发跨部门交通与土地利用融合的大数据集成及可视化推演决策技术。针对信息碎片化、多元数据融合难等问题,集成多部门多元异构数据并统一编码,构建追踪城市交通与用地演变规律的指标体系,研发人机友好交互的轨道交通、常规公交、道路交通、出租车等交通大数挖掘子系统,实现全套指标的标准化、流程化、精准化分析,并研发可视化交互联动推演决策技术,支持空间数据的实时监控、历史回放、模拟推演。

四、构建多用户模型系统,率先探索交通与土地利用在线协同规划。面向规划专业人员的模型应用需求,利用模型外包界面与内嵌分析技术,创新建立多用户模型应用系统,支持在线用地与交通设施编辑及实时评估,实现复杂模型在规划编制管理中的场景化、标准化、系统化应用。

三、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本项目的宏中微观一体化模型体系构建、动态交通与土地利用数据融合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构建宏中微观交通一体化模型体系,并实现中观模型全市域覆盖。

面向不同空间尺度规划决策需求,构建覆盖市域范围的宏观模型、区级范围的中观模型、局部片区和节点范围的微观模型;在国内超大城市中首次实现中观模型全市域覆盖,有力支持深圳存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规划编制。

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构建全市统一的“交通-土地”大数据管理平台。

为破解模型基础数据缺失割裂等问题,以模型共享应用为抓手,促使规划、交通、交警等部门共同建立跨部门数据集成共享机制,多部门定期向将交通仿真系统汇集交通与用地数据;通过统一编码和格式转换,并按空间、时间、专题多维度组织,构建全市统一的“交通-土地”大数据深度融合的协同管理平台。

四、推广应用情况和应用前景

项目研究成果在国家铁路深圳地区布局规划、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重点地区图则修编与城市更新规划、西丽湾区枢纽规划等区域、市域、片区、节点等四个层面的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中广泛应用;同时将数据查询子系统在规划部门内部局域网进行部署,为规划管理与决策提供纵向、横向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与查询服务。本项目自建成后持续开展更新维护及应用工作,验证了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可以为国内其它城市交通模型体系、多元数据管理平台、交通模型在线应用等研发提供参考。

五、经济社会效益

本项目关键技术从建成迄今已直接应用于相关各层次规划决策项目中,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具体分为4个方面:

辅助交通规划和建设决策,深圳市轨道交通、干线道路、枢纽等交通规划和建设工作均以此系统作为量化分析平台,提升决策科学性和运行效率,节约社会运行成本;

辅助城市规划决策,支撑了深圳市“1+12+12”国土空间中心体系规划、重点地区图则修编等,提升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精细化水平;

系统框架以及海量大数据挖掘和动态更新应用技术,具有全国示范和推广作用;

与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科研进步和人才培养。

六、知识产权情况及他人评价

依托本项目发表61篇论文、7项发明发专利、7项计算机著作权。系统最终成果验收专家评审意见认为,项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动态交通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化、精细化的宏中微观一体化的交通模型体系,形成了统一的交通量化分析平台,适应深圳当前存量发展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及交通规划管理工作需要,项目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科技成果鉴定鉴定意见认为,项目面向大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对于国土空间的精细化管理要求,构建了一套可持续监测评估、可推演未来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规划决策可视化推演平台,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供稿人:周军,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所长/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