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学术研讨会二十二:国土空间规划应对气候变化

2024-09-25 15:3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9月7-9日在合肥召开。9月9日上午,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学术研讨会二十二:“国土空间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汇聚了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深入探讨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在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上的应对思路,并围绕区域、城市、区县与社区等不同尺度的规划编制方法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赵宝静主持,邀请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张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气候韧性与低碳城市中心负责人何宝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规划所副所长付征垚等嘉宾进行分享与交流。

0.png

0-1.png

学术对话现场

1.png

主持人:赵宝静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赵宝静副院长指出,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议题。国土空间规划是基于气候减缓与气候适应的规划思路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平台,通过引导和管控城市发展构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土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支撑碳达峰,助力碳中和,服务高质量发展,守护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目前,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理念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而融入规划编制的各个层级,尚处于不断起步探索阶段。迫切需要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并推动实践,继而从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认识、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实施路径和工作方法方面予以系统响应。同时,亟需加强规划内容体系以及关键技术的创新,推动相关技术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支撑。

主题发言

《居危思危:气象灾害与气候适应的实证研究》

2.png

李晓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李晓江院长分享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城乡建设气候适应》政策研究项目。报告明晰了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概念,强调减缓和适应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相辅相成的两大维度,并将本次报告内容聚焦在气候适应领域。项目组基于太湖流域、成渝地区、粤港澳大湾区3个实证案例的研究,构建了基于自然条件、发展阶段,以城乡气候适应的“预防、抵御、恢复、变革和长期适应”五大能力为核心的评估框架,对自然背景、灾害风险和适应措施进行评估。

李晓江院长提出,应将气候适应性评估纳入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系统的城市体检工作。他还介绍了项目组的国家政策建议:气候风险日益加剧,全面实施气候适应行动刻不容缓;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区域和流域,各部门,政府、市场和公众协同的系统性气候适应行动;建立并推动城市气候适应评估;加强欠发达地区、乡村地区、小城镇、妇女儿童、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气候适应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多专业,多学科联合研究,为气候适应战略奠定重要的科学基础。

最后,李晓江院长分享了规划视角的城市安全韧性思考,深入分析了城市安全韧性所面临的风险与隐患,包括城市发展方式的安全问题,居住用地容积率与高层住宅风险,地下空间开发的安全问题等;提出要多维度思考城市安全韧性策略,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城市更新等不同层面,完善提高城市气候韧性的针对性策略。

《以规划引领和制度创新推动长三角绿色低碳高品质一体化发展》

3.png

伍 江 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应对未来挑战上具有引领性和典型性作用。伍江教授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需要规划引领。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2021-2035年)》一起,作为两个平行规划,为水乡客厅开发建设、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提供依据。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需要制度创新。首先是打破行政区之间的管理障碍,在资源配置、尤其是排放指标的统筹上相互协调;其次是在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框架内实现各类规划的全面无缝衔接,确定规划口径、标准、规范的全面统一和规划管理制度的全面衔接;最后是一体化问题,包括基础设施一体化、水体水网一体化和生态系统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须体现绿色低碳。《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包括4个层面,一是因地制宜地设立双碳发展愿景,打造兼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近零碳模式典范,二是分阶段确定近零碳发展目标,三是在地化的近零碳规划技术集成,四是“三大层级+三类导控”的近零碳建设管控引导。

《上海落实“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研究》

4.png

熊 健  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熊健书记对上海落实“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规划响应逻辑、应对框架与实施路径作出系统和全面的思考,为国土空间规划助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前上海碳排放总量进入平台波动期,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仍面临能源需求刚性增长的压力,同时也伴随着用地、风光等资源紧约束的挑战。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经济热潮以及上海重大战略地区建设的机遇下,提出以下战略应对思路:衔接“上海2035”的总体框架,在目标体系、发展模式、空间支撑、实施保障中充分落实“双碳”要求。首先,将减碳要求全面纳入城市的目标体系;其次,考虑碳约束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进而建立新的空间组织运行逻辑,以此推动空间资源配置优化;最后,进一步完善“双碳”目标要求传导的实施保障。

研究总体形成“1+5”的战略框架。“1”即为面向“双碳”目标,上海空间发展战略应在持续建设“五个中心”的框架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绿色低碳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在“1”的统领下,五大领域基于既有规划基础和减碳增汇机理,结合上海绿色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导向明确施策方向,具体包含优化集约紧凑的空间格局,推动综合交通设施的绿色转型,加强生态与农业空间的保护和修复,重构能源基础设施,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5”个方面。

最后,熊书记从构建战略实施的总体框架,完善规划管控传导衔接,强化跨部门的系统联动,健全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四个方面加强了战略的实施保障。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下天津区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路径与智能监测研究》

5.png

张 赫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

张赫教授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下天津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计量体系、控碳技术和管控评估方法、智能监测与动态调节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与规划实践。

计量体系方面,在总体层面构建自上而下碳源计量和平均换算因子法与面积法相结合的碳汇计量方法,详细层面构建自下而上的碳源计量和同化量与面积法相结合的碳汇计量方法体系。控碳技术方面,构建了“层级-碳部门-核心管控内容-研究内容-管控方式”的区级国土空间规划控碳技术方法体系框架,明确各层级、各部门的核心管控内容和管控方式。管控评估方面,基于控碳减排的复杂性,综合考虑外在格局、发展惯性、减排难度,形成“总量+趋势+潜力+治理”的治理评估体系。通过总量分级、趋势分级与潜力分级的加和明确各区管控的重点部门及辅助部门。基于机理分析和现行标准,划定各部门规划实施评估等级。基于治理部门评估结果和要素指标评估结果,制定差异化的分区目标。智能监测与动态调节方面,构建情景模拟预测模型,基于随机森林模型进行碳源模拟,选取基础规模指标和关键性管控要素分部门进行模拟预测;基于土地利用面积和用地碳汇系数对碳汇数量进行计量估算,并分析得出各国土空间规划指标的贡献度。基于历史数据,搭建智能监测与动态调节体系框架和耦合反馈模型。最后结合天津市蓟州区国土空间规划低碳专题研究和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智慧平台两个场景开展了实践应用。

《高温韧性城市规划设计》

6.png

何宝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气候韧性与低碳城市中心负责人

何宝杰教授分析了全球与我国城市高温问题,回顾全球高温适应规划体系,倡导构建城市高温缓解适应体系,并立足我国国情构建高温应对体系和实践路径,发展面向高温风险缓解适应的规划设计方法,开发面向规划设计人员的高温缓解适应决策工具。

何宝杰教授提出,高温韧性城市规划设计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行动目标,高温韧性城市的行动目标是通过在城市规划、设计与运营过程中,增加热影响及热危害干预策略,达到抵御城市高温,形成兼顾热舒适、热安全及热韧性的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二是优化实施路径,统筹高温监测预警、高温防控准备、高温缓解适应、政策法规体系及共同利益方法,打造凉爽城市社区。三是完善城市高温缓解体系,不仅要在空间和建筑设计中落实降温策略,保障居民规避高温风险,始终使居民处于清凉状态,同时规划设计人员更要思考相关的空间技术手段的应用方法,根据不同的片区需求与特点,发挥各类措施的降温潜能。

除此之外,在面向规划设计人员的高温缓解适应决策工具上,需要以动态方式组合和叠加高温时空特征、居民动态活动信息、缓解适应策略及空间配置等信息流,方便、高效且快捷地指导政府、开发商和规划者合理选择高温应急策略,降低高温危害。

《极端暴雨下社区韧性评估研究与实践》

7.png

付征垚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规划所副所长

在极端气候事件日益频发的全球背景下,2023年北京市率先探索韧性城市建设。在这一进程中,付征垚所长将目光转向了社区层面。通过介绍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揭榜挂帅”的科技课题“暴雨、暴雪下社区韧性评估测试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他深入探讨了暴雨情境下社区韧性评估技术。主要目标是实现社区韧性水平可量化、可比较及可视化展示,构建暴雨内涝灾害下社区韧性压力评估和韧性提升技术体系,研发韧性社区综合评价和集成管理平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韧性社区建设管理模式。

付征垚所长介绍了课题研究的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建立在暴雨内涝灾害情景下韧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利用数学模型,建立暴雨内涝灾害快速仿真模拟系统。三是结合社区实时感知监测,建立暴雨内涝灾害韧性压力测试系统。四是集成暴雨内涝灾害各项韧性压力测试数据,建立可视化、可量化、便于操作的社区信息管理平台。

付征垚所长介绍了示范应用方面的成果,课题选取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的典型样本,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社区示范应用,并取得了四项关键成效:一是智慧感知实现灾害隐患一“眼”可查,二是助力构建社区应急治理的敏捷响应机制,三是制定社区中、长期韧性能力提升策略,四是探索建立社区全服务周期模式。

总 结

本次研讨会不仅加深了对气候变化挑战下国土空间规划重要性的认识,而且促进了跨领域、跨地域的深度交流。专家们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技术革新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从技术研究的前沿探索到实际应用的案例分享,从总体规划的战略谋划到详细规划的落地实施,为推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提供了宝贵思路。

0-2.png

与会嘉宾合影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