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隔一年零五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考察上海,对这座城市进一步寄予厚望。
4月29日上午,总书记来到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要求上海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就在三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他亦强调,要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
世所公认,人工智能已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正在经历的爆发式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也在重新定义科学研究范式、科技创新范式和全球竞合范式。
而在当前,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全球竞争的全新态势以及技术自身的迭代突进,多重因素下,围绕人工智能的突破与竞争,愈加凸显战略意义。
值此时刻,此次调研,意味深长。
2
人工智能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今天,亦是全面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乃至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支点,当然,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担纲龙头使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关键领域。
透过人工智能,看的是科技创新,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影响力、竞争力。
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再到明确三大先导产业,10余年来,总书记对上海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擘画和要求,均基于时代变局、立足国家战略。
2023年底的上海之行,传递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包括科创中心在内的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必须始终着眼国家战略、国家利益来谋划、推进。
此番,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抢抓机遇”“加快建成”,凸显紧迫感。而在当下,上海以人工智能为支点的努力,既要纵深发力,亦要全面引领。
3
政治局集体学习明确强调,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已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但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要正视差距、加倍努力,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完善人工智能监管体制机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
简而言之,技术、应用、治理,构成今天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三角。对上海而言,三角形的每一端,都有发力空间,亦都有探路使命。
总书记的调研,对上述方面均有强调。其间又有一把关键钥匙:生态。
近几年,大模型在垂直领域形成爆发式应用。业内已形成共识:抓住了大模型,就抓准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环节。上海亦迅速调整思路,抢抓窗口期,围绕大模型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模速空间”正是这一思路下的产物,其定位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集聚了百余家大模型企业。在以“模速空间”为代表的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的牵引带动下,上海人工进一步完善从底层芯片到核心算法,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了4500亿元,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先发优势。
这体现了当下产业生态培育的一种新趋势:先抓住带动能力强的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链主龙头、战略必争领域、价值链高端部分。这将迅速助推产业走向“大而强”。
同样,技术方面,仍要不断精进。截至2024年底,上海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备案。今年2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文指出,有4家与DeepSeek同样值得关注的中国大模型企业,其中两家位于上海——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大模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此良好基础上,上海还应继续努力发展一些理论有突破、技术有创新、真正有影响力的大模型产品,力求孵化出下一个现象级的大模型产品。
能否孵化,就看创新生态是否成熟。
4
技术的应用,以及对技术爆发后一系列衍生问题的回应、治理,同样关乎一座城市的大生态。
应用的重要性,则体现在与技术的相互促进关系中。
总书记此次考察“模速空间”时,走进人工智能产品体验店,详细了解产品功能和市场行情,还饶有兴致地戴上智能眼镜亲身体验。
接入大模型的眼镜,能实现语音交互、物体识别、文字翻译等功能,使用场景、价值都大幅提升。而大模型的强带动性,不仅在于接入各类消费产品,更体现在它能应用于千行百业,并为其赋能。反过来,这些面向实用场景的终端应用,也能以市场需求牵引大模型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这一点上,上海这座拥有雄厚工业基础、庞大市场和海量场景的超大城市,有着巨大优势。去年年底,上海重磅发布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在“5+6”领域和行业推进大模型垂类应用,目前已在医疗、制造两个重点行业已率先破题,构建起助推垂类应用落地的功能性平台。
“模塑申城”方案提出后,今年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产值增长13.2%,领跑三大先导产业,引领工业生产增长。
延续这一思路,上海未来应为人工智能企业开放更多场景,并为更多处于早中期阶段的人工智能企业做好与应用端的牵线搭桥工作,让技术与应用结合得更紧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
技术爆发,最终要导向产业爆发、应用爆发。
5
当然,越是前沿的探索,越是会面对前所未遇的风险挑战。
强调技术发展的同时,同步强调人工智能治理,让技术实现健康发展,这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鲜明取向。
中国也多次向国际社会呼吁,要推动各方加强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这也是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这方面,上海当然也应自觉探路、主动引领。
目前,围绕人工智能以及集成电路、智能驾驶、具身智能等关联领域,上海正加快关键标准研制,并推动企业积极牵头或参与国家标准研制。
需要明确的是,上海在人工智能立法、标准制定等方面走在前列,不是为了施加限制,反而恰恰是为了更坚实地支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对企业而言,厘清什么能做、什么不应做,也能更好地放开手脚迭代技术、扩大应用。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在人工智能爆发式发展的当下,国际上尚未出现各国广泛认可的标准,但各方亦希望能早日形成具有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对上海来说,应抓住这个机会,加快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在中国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的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上海提出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已有多年。这个高地,不只是一个技术高地,也不只是一个产业高地,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充分体现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高地。
也可以说,加快建成了这个高地,才能更好为真正的科技创新高地打下基石。
总书记再寄厚望之后,上海使命非凡,时不我待。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