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5年10月25日,第22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与空间‘三大循环’”。报告梳理高质量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总体逻辑,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与规划理论的基石,阐释助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空间“三大循环”,并探讨在空间“三大循环”导向下如何重塑空间规划思维。

张京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当前,国家与城市发展步入新阶段,面临诸多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国本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理论?如何以“空间循环”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空间规划又如何从“被动应变”到“主动自变”?报告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宏观层面思考。
1 高质量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总体逻辑
回望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两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其召开时恰恰是中国城镇化处于55%左右的关键节点,当时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动能非常强劲,重点要解决的是“城市病”等问题。十年巨变,当前中国城镇化已从“大规模、快速增长”阶段转向“中低速、慢增长”的稳定发展期,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城市发展的价值导向、发展动力、空间模式、治理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也因此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当前,旧的城市发展范式和动力已无法持续,而所谓创新驱动、存量运营、韧性发展等新范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中国城市发展正面临着“旧已破,新未立”的新挑战。
未来10年是中国城镇化的战略窗口期。城镇化率从67%向75%左右的高位平台区间逼近,如何高质量完成最后10%的城镇化增量将决定大国兴衰,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面对如何走好未来城镇化道路的难题,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这一基本载体,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方面都有一一的映射关系。
2 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与规划理论的基石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重在强调遵循全球共性规律。而到2025年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则提出“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强调立足国情、发挥优势,体现出我们的城市发展理论从借鉴运用到强调本土创新的重要转变。
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借鉴西方城市发展与规划理论有其必然性、必要性,但中西方在发展环境与阶段、制度环境与体制、资源与疆域尺度、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诸多深层次差异,注定了西方城市发展与规划理论在中国不具有完全适用性。
因此,构建中国本土城市发展与规划理论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构建中国本土城市发展与规划理论的基石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遵循共性规律,借鉴国际经验;二是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基因;三是立足本土实践,回应国情环境;四是发挥制度优势,创新治理体系。
3 以空间“三大循环”助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从大卫哈维的资本积累三重循环理论受到启发,提出构建“空间三大循环”,以此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解决方案,化解中国城市发展的重大危机,助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实现。一是构建城乡融合大循环,破解城乡发展失衡,发掘新价值;二是构建区域协同大循环,打破要素流动壁垒,建树新动力;三是构建全球体系大循环,应对供给过剩难题,塑造新优势。
不同于资本积累“三重循环”前后替代的逻辑,中国特色的空间“三大循环”遵循协同耦合逻辑。空间“三大循环”之间并非相互隔离,而是能够同频共振、交互影响、相互增强,发挥系统合力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4 空间“三大循环”导向下的空间规划思维重塑
在空间“三大循环”导向下,空间规划工作的底层逻辑和核心对象正发生改变:从蓝图管控转向发展动力塑造,从技术工具转向战略引领,从空间设计转向制度设计。
为适应这一系列转变,应重塑四种规划思维:一是主动开放、内外联动的全局性规划思维,在更高维度、更广视野、更深层次思考城市发展;二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统一体规划思维,将城乡作为内在关联、相互建构的有机统一体;三是促进空间价值实现的动力型规划思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空间经营”;四是空间制度设计的路径式规划思维,更加关注影响城市发展过程的制度构建与路径导航。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经演讲人审定
文字整理:陈思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