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尹稚:三谈营造——行业正在发生的改变

2015-04-14 16:27 来源:清华同衡官网

导语: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城市从过去伴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以城市空间发展为特征的快速城市化进程,逐步转向更加面向国民,更多地关注为国民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服务,使之真正成为城市居民的城镇化。

在过去30年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化率提高了30%,约2亿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但是却没有完全实现这些人口的市民化,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因此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城镇化。在今后的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进入城市的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享有城市居民该有的生活福利。这样的城镇化进程,无论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城市自身发展的角度,都面对着相当多的问题与求解。

我们特意邀请三位业界专家,共同来探讨此话题,倡导“建立新型的人居观”,以期促进建立整个城市建设与发展领域共同的价值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

尹稚教授的报告围绕“营造”这一核心关键词,从国际、国家、行业三个层面,阐述了为何要重回营造,以及如何重回营造的问题。

在国际层面,尹稚从一带一路的提出与亚投行的初衷谈起,指出这一政策的最大价值,在于互联互通的战略价值。

一带一路作为自由贸易下的产物,这一国际化的国家战略带来了巨大机遇,意味着资本、资源、环境成本、知识、制造力在全球网络下的重组。从这个角度延伸,是城乡建设从节点时代和传统等级化的区域时代进入到全球化、区域化、内网化的全球化城市网络时代,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的强化将改变城乡的时空格局、关系格局和生活格局。

这一背景要求我们规划师不仅要学习规划技能,还需要关注底层的技术哲学的变化,从而去理解基于这一变化之上的软科学的技术进步。尹稚认为,规划师应当思考缩小权力范围和干预领域,从所谓的全社会的设计者转型为有限平台的搭建者,重新回到最擅长的东西——一个基准的信息技术平台,一个传统的强化的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把未来的城乡发展真正还给具体的使用者和创造者。这样,城市恐怕才会有更好的未来,而不是一个所谓的辉煌的大规划。

在国内层面,尹稚从解读国内的“五化”战略入手(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指出在一个生态文明时代,城市规划有显著的营造特征,也是规划师下一步的价值方向。这些特征包括:应对真实需求,解决真实问题的营造、高科技条件下的营造、生态友好型的营造和综合标准下的营造。

尹稚指出,城市规划理应回归本源的问题——人类为什么建造城乡,以及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建造城乡。自从有人类起,建造者一直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人跟自然界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人类的生存跟全球的生态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掌握的技术职称支撑、回答的视角和持有的价值观念可能是不一样的,而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尹稚强调,作为中国的规划师,要永远面对的是对国情的不断深入认知,观天、识地、访人文作为三个基本素质到今天同样没有改变,脱开三个基本素质的任何一个方面,可能都不是一个完美甚至是合格的从业者。

在行业层面,尹稚阐述了对城市规划行业的思考。尹稚认为,在我国前三四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现在的这种局面应被称为重回常态,重回最基本的国民需求,这种重回常态也带来了一系列学科发展、课题探索的永恒过程,带来了对行业永恒话题的回归: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不可再生资源?如何对待环境承载?如何对待代际传承?

历史上赢得国民和时代尊重的规划师、建筑师和建造者,往往因为他的关注点和话语权围绕这些课题展开并做出贡献。如果剥离了对这些永恒课题的关注,而仅仅只是关注制图细节、如何赚钱等,城市规划行业必然走向萎缩和卑微。尹稚强调,清华同衡从创立之日起,就希望企业具备永远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举办学术周活动的初衷。为此,他提出了城市规划行业应当关注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包括:学习人文,关注社会;学习科技,关注细节;学习艺术,培养品味;学习管理,关注执行。

最后,尹稚指出,在未来的营造过程当中,营造目标的价值导向、营造方式的技术方法、营造艺术的品位追求和营造管理的利益格局调控,都是规划行业要面对和不断在实践当中解决的问题。我们过去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成功、有失败,走过的道路仍然充满争议。尹稚强调,不要急着从书本上、概念上找答案,答案一定是通过时间来的。广泛的参与实践是寻求答案的唯一方式,这个答案恐怕我们要走20年、30年,最终会形成一个国家级、世界级的中国模式或者世界道路。

 李强:社会学、人居环境与城镇化建设

 石楠:回归常态与理性——规划的革命性转型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