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风道”治理雾霾可行性高不高?

2014-07-08 09:48 来源:中国建筑新闻网

如何打通“经脉”?

对于“城市风道”,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吴恩融曾有过这样的表述,“风道犹如城市的‘经络’,风道不通城市也会生病”。

“城市通风廊道”更多的是一种对城市结构的改造,对城市功能的完善

那么,如何利用风道,给闷在“蒸笼”里的城市有效降温呢?广州市规划局有关专业人士向记者介绍,要建城市“通风走廊”,需要考虑几方面因素。一是构建“生态廊道”,首先要根据地区的地形地貌,结合好自然生态要素,沿城市主要道路、公路、铁路、河流、湖泊等周边,规划一定宽度的绿带。另一方面要结合城市规划,合理布局街道走向、道路走向、建筑物分布等。

“生态廊道可以将风导入城市,促进空气流动,降低热岛效应;同时,廊道内大量植被可以吸收、过滤大气的有毒物质,提高空气质量的功能。但是,‘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还是不同。”暨南大学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兑说:“‘生态廊道’主要是指植被和水的问题。生态廊道和盛行风向会有交角,希望规划部门在设计生态廊道、绿化通道和湿地建设时,让其轴向与盛行风没有夹角。如果两者形成90度那是顶牛,有30-50度角效果不佳,如果与盛行风向平行,空气就有非常好的及时扩散效果。”

德国城市风道效果良好

据了解,德国慕尼黑每年都有焚风(一种干热的地方性风),人们就规划建设了五条城市通风走廊,让焚风从城市中穿过,并把城市中既有的脏空气带出去,效果非常好。而在中国香港,沿着城区风道口上有高大建筑,和盛行风有了90度夹角,人称“屏风楼”,就是造成主城区稀释扩散能力下降的反面教材。

翻阅广州生态廊道结构图,羊城晚报记者发现早期建设的沿江路、中山路,新中国成立后建的东风路,文革中到后期建的环市路,以及改革开放建的广园路,基本都是和河道、盛行风向平行,但中间也有连接线,如广园路部分路段,“如果部分路段引向东北走,那么到了旱季灰霾严重季节,借助城市风道,可以出现更强的污染物稀释扩散作用。”吴兑说。

下游城市会遭殃?

然而,对于利用城市风道进行“治霾”的办法,也有人提出担心。有网友表示,假如城市建成“城市风道”,将灰霾“吹”向别地,本城的空气是变清新了,但其风口下之地的灰霾天气势必会加重,生活在此地的百姓,也将“永无解脱希望”。如此一来,“城市风道”会不会是治理雾霾的“旁门左道”?

对此,吴兑教授进行了原理上的解释。

吴兑说,大气本身有稀释扩散能力的自净功能。当城市空气污染物随着风道到了下风向,当然自身的一些本体浓度会对下风向地区的当地污染物基础浓度有一些影响,但因为大气的自净能力,一个气团每向下游移动一公里,就向周边三个方向扩散几十米,一个立方米的超标污染物,就被稀释到原来浓度的千分之一。这意味着,对下游城市的影响是有限的。

还有网友担心,建“城市风道”,为了给“风”让路,许多单位及居民将会面临拆迁之苦,社会财富将会在大拆大建中打了水漂,是一种劳民伤财的“治霾”方式。

吴兑也承认,治理雾霾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建筑无序的状态是一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必须靠时间慢慢消化。设计“风廊”的目的,是将绿色带进城市,让城市与自然不要隔离,建筑也要通过自然采光、采风,这一切应靠规划设计来解决,而不是靠更多地花钱。

“借风”除霾,是否奏效,还有待观察,但这也更说明,治理PM2.5单兵突进难以奏效,亟须聚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只有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融入城市建设、区域发展、个人生活的宏观与微观之中,才有清新畅快的健康呼吸。

2/5<12345>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