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维也纳:“看不见的城市规划”

2014-08-05 10:08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许凯 杨寒

市政厅广场的夏季电影节,是每年一度的城市盛会。

Naschmarkt的露天跳蚤市场,光顾者络绎不绝。

维也纳中心区的路网密度极高。

奥地利维也纳总和各种“美好”联系在一起。音乐、美食、艺术,还有辉煌的历史。2013年全球宜居城市评比(global livability ranking),维也纳排名第二。在连续六届由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组织的该项排名中,维也纳稳居前三,其中两年荣膺第一名。这个城市没有豪华新颖的标志性建筑、壮观的市政广场、超级高楼,却有四通八达的地铁和地面公交系统、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城的步行网络和城市空间,以及详尽而丰富的建筑和规划法规。

相对于那种通过大规模的拆除和新建、急剧改变城市面貌的规划而言,维也纳的这类规划往往是“看不见”的。它更关注城市与市民生活的联系;关注城市活力的激发与可持续,关注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衔接与共生。

谁在使用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词,关键在“公共”而非“空间”。是谁使用城市空间,如何使用?这是城市空间的本质需求。以此来看,可以理解为什么包括罗马的波波洛广场、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和巴黎的凯旋门广场在内的很多著名广场,尽管设计得美轮美奂,却因活力不足,并未成为“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而沦落为“服务游客的城市空间”—中国很多重金打造的城市空间也有同样命运。而那些“美好”的城市空间,如意大利锡耶纳的坎波广场、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和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广场,其基本特征是,和市民日常生活相联系。周边城区充满商业、文化、宗教和教育等各种城市功能,尤其重要的是,有足够居民区存在,以保证城市空间的日常使用和活力的可持续性。

维也纳的很多城市空间,是很“公共”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游客,但更多的是维也纳本地市民,他们往往居住在附近城区。城市空间是他们聚会、休闲、购物的场所,是生活的必需品。在由“指环路”(Ring strasse)环绕的“一区”里,经由漫长的中世纪形成的、有机的城市街道,和密集分布的、大大小小的广场一起,形成了一张网络,覆盖着市民生活区域,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张网络不仅包括凯恩特纳大街、斯蒂芬大教堂广场、鼠疫纪念碑广场、炭火市场广场和米切尔广场这样著名的城市空间,更包含了无数不那么有名的广场和街道。大部分街区尺度很小,住宅和办公都紧邻街道和广场,底层和二层就是商业和各种服务设施。咖啡店都有自己的铁杆顾客,往往是自家楼上或隔壁街区的居民,这些人每天来买一杯咖啡,点一块蛋糕,打开报纸,一坐就是一下午。漂亮的水果摊、烟草店、书店、裁缝店更是附近居民喜欢光顾的地方。

对整个城区的功能比例和它们的组合方式进行细致研究和规划,这就是一种“看不见的城市规划”。维也纳对每个城区都规定了功能混合(Mixnutzung)的指标要求,并对每个特定的城市设计区域进行进一步详细规定,避免单一功能的大面积开发对城区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中非常有意思的,是对“社会保障住宅”比例进行规定。这个规定要求,在每个城市区域,包括那些最“贵”的区域,都必须配备一定社会保障住宅。这类住宅由国家出资建造,提供给具有本国国籍的低收入人群租赁或购买。这保证了规定覆盖的城区有足够量的居民,且居民社会阶层组成是混合的。

这是非常有“魄力”且令人钦佩的规定。对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开发而言,该规定意味着政府或私人开发商要损失土地出让和房屋出售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但它带来的是城区社会结构的健康组成和旺盛活力。对城市而言,是一种“长期收益”。相比世界其他城市看似无解的城区“精英化”问题,如显得过分“贵气”的伦敦的金丝雀码头和上海的陆家嘴金融区,维也纳中心区显得多么生机勃勃和健康。

1/3123>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