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态推动新形势下的非遗保护
几千年来,为非遗保护作出最大贡献的,莫过于代代相传、世世坚守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活态传承”。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对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的成效也逐渐显露。但是,来自许多代表性传承人的另一个困惑也浮出水面:“是不是国家要求我们把生意做大做强?我们哪有能力去招兵买马,扩大生产,寻找市场?”
邱春林认为,传承人在保护和发展非遗工作中的身份定位是做好相关工作的重要一环。“大部分代表性传承人都仅仅是小手工艺人,他们手上有绝活,却不善于经商;他们资金有限,眼界有限,只针对小区域的‘熟人社会’进行生产。因此,其中的一些人大可不必去做大实业家,只要在文化产业中扮演‘教练’的角色,比如到企业中指导手工艺生产流程,开办传习所等。”
此外,民俗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强调,在规模较小、精力有限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带动下,民众的积极参与和创新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到真正保护的关键。
在武汉市新一轮的规划建设中,几个渔村合并成立了新的社区——江欣苑社区。这个社区拥有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龙,便由此组建了高龙博物馆、高龙制作传承培训部、高龙生产制作部、高龙表演培训部等,还有10多支舞龙队,老中青传承人达300余人,常年开展活动。2012年起,又以高龙为基础,将武汉及周边的几十个非遗项目引进社区,为传承人提供优惠条件,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园,为社区民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兴趣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民众的参与使非遗保护不仅‘活’起来了,更‘茂盛’起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成了提高民生幸福指数的‘有功之臣’。” 徐艺乙说。
邱春林以“体验型手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例,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和非遗保护的“双赢”模式。“体验型手工艺文化产业,即以传统手工艺生产地、生产线和老厂区为核心打造文化观光体验区,走产销一体化和体验经济的路线。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真实的、完整的、地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有上百家生产性保护非遗的示范单位,像山西美和居酿醋、南京云锦研究所、苏州刺绣研究所、扬州玉器厂等。邱春林表示,这类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体验”的价值,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传承“一箭三雕”的有益道路。因此,非遗保护可以在体验型手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找到落脚点,甚至可以把它当作落实各项保护工作的重要平台。
2/3 | < | 1 | 2 | 3 |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