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肖金成:区域中心是资源型城市的最佳定位

2014-09-19 09:56 来源:和讯

衰败的东川

与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矿业城市都地处不毛之地不同,东川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元史·地理志》就曾对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过精辟的描述:“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自古以来,咽喉要道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东川却没有享受到利好,其在城市规划时犯下的大错反而为随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它放弃了山脚下已有成形规划的地带,而将城市建设在了海拔3000多米的山顶上,但那里根本不适合现代城市发展——东川在我们去考察时的城市人口只有7万,其中还有两万是从山上下来的。

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且行政级别不低的城市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后竟然只有这么小的人口规模,就说明城市的定位和规划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发展动力衰竭之后,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当然急于寻找到新的动力,但过小的城市规模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在先后错过了几个最重要的历史机遇后,东川市的转型变得越来越难。

首先,东川没有在矿业兴旺时发挥好辐射作用。东川周边有六个县,这六个县的人口都在60万左右,如果可以让这六个县成为东川下辖县就能形成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经济圈,潜在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足以让居于地理中心位置的东川成为地区商业和产业中心,这样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东川就不会有资源枯竭之忧。但在历史上,由于周边县与东川市不处于同一行政区,东川市没有义务利用矿业收入带动这些周边城市的发展;东川又地处山顶,周边县也没办法支持东川的发展,毕竟那里的客观条件不适合其他产业和商业的开展。这个距离昆明180公里的市最后成为昆明的一个区,完全是财政在别无他策情况下被迫做出的选择。

随后,同样是囿于城市规模的限制,内昆铁路最终也没有通过东川。内昆铁路是上世纪末我国在西南地区沿着“丝绸之路”开工建设的一条重大铁路干线,也是一条主要穿行于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线,东川如果可以借上这股东风也还有发展的机会。而当时,东川不但是重要的矿产地,其与昆明之间还本就有铁路相通,内昆铁路经过这里应在情理之中。但由于东川的城市规模太小,内昆铁路最终没有选择这里,而是经由六盘水与贵昆线成功接轨。

大自然赋予的资源和因为坐享其成错失的机遇就这样在循环往复中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命运:在单一产业繁荣时,这些城市没有及时引入其他产业并利用收入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而是想着利用这个产业带来的巨额收入将城市建成繁华的“小上海”或者“小香港”;当矿产枯竭后,这些城市又没有能力为城市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衰败也就变得在所难免。

2/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