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危机冲击下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

2024-07-09 08:5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新冠疫情的突发以及各类危机的频发使得众多区域的经济韧性遭受到了剧烈的冲击,有些经济体在受到冲击后不仅能维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还能快速回到受冲击前的状态甚至能顺应发展的趋势,积极谋求新的发展,实现经济的腾飞;而有的区域却在危机发生时深陷其中,不仅面临严峻的经济下行,并且由于恢复情况不够理想而导致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从而堕入衰退的境况。这一现象引发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成为了区域经济韧性的新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经济韧性相关研究的梳理,对其定义、测度方法、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在危机冲击背景下应该注重哪些要点展开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研究以及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 蔡晓林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引    言

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7月28日,全球确诊病例已超过5亿,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成为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此次特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巨大,给全球各大经济体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在疫情初期,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出现-6.8%的负增长,在政府的有效管控下,国家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恢复,2020年GDP增速达到了2.3%,成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正增长的国家[1]。然而,由于病毒不断变异和全球人口快速流动,疫情仍然呈现反复的态势,国内的防疫政策也经历了多轮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如何适应新冠危机的难题。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更是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个区域都是全球的组成部分,一旦危机发生,都会被卷入其中。不仅仅是此次爆发的新冠疫情,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均对全球各区域的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突发的全球性危机,不同区域由于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呈现出来的状态也迥然不同,有的区域受到冲击时所受的影响较小,不仅能在危机发生时维持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还能快速回到受冲击前的状态甚至能顺应发展的趋势,积极谋求新的发展,实现经济的腾飞;而有的区域却在危机发生时深陷其中,不仅面临严峻的经济下行,并且由于恢复情况不够理想而导致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从而堕入衰退的境况。由于不同区域面对突发危机表现出的显著差异,使得区域经济韧性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也针对于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此次研究将对过往韧性研究以及其在区域经济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在危机冲击背景下应该注重哪些要点展开分析,以期对今后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2 基本概念界定

2.1 韧性概念源起和发展

韧性一词源于拉丁文resilire,最早应用于物理学科,是一个力学概念,指的是材料在没有完全变形的情况下,因受外力而发生形变并有恢复势能趋势的能力[2]。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olling将“韧性”这一概念引入生态学中,指的是一个系统受到冲击后能够迅速恢复到初始状态并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能力[3]。自此,韧性概念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逐渐被扩展到社会、经济等学科领域。

2.2 区域经济韧性概念及理论演变

在经济学领域中,韧性概念的引入出现于Reggiani关于空间经济系统的研究中[4],此后,韧性分析在经济学领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由于各类世界性危机的频繁发生,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区域在危机后的恢复力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研究问题,逐渐形成了“区域经济韧性”这一概念。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的文献数据库,以“economic resilience”和“regional resilience”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从而得出国内外1988-2022年的相关文献发表情况,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以前,国内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相对较少,2010年之后,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才明显增加,并且国内相较于国外,其研究仍显不足。

1.png

图1 1988-2022年区域经济韧性相关文献数量

关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发展,有学者将其分为两个阶段,2002-2010年是区域经济韧性概念的形成和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有很多思想都来源于其它学科的理论,其中生态学领域中提出的扰沌理论给了经济地理学者很大的启发[5],但这一概念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仍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借鉴其它学科的痕迹仍然较为明显;2010年以来区域经济韧性进入探索研究阶段,这一时期得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撑[6]。

在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辨析中,Martin等认为是区域经济应对冲击的抵御和恢复其增长路径的能力,其中包含了脆弱性、抵抗力、适应性和恢复性4个维度[7];Boschma认为这一种恢复能力不仅指的是面对短期危机的能力,也应该考虑应对长期扰动时区域的恢复能力[8];张振等将区域经济韧性界定为区域经济系统应对外来冲击以维持或改善原有经济运行模式的能力,包括了抵抗力、重构力两种基本的形态[9]。

3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

3.1 不同视角区域经济韧性理论分析方法

当前学界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存在两种主流的认知视角,即均衡论视角和演化论视角,其中均衡论视角包含了工程韧性和生态韧性两种,演化论视角主要聚焦于对演化韧性的研究。

工程韧性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对于韧性的解释,指的是一个区域在遭受冲击后恢复到受冲击前的均衡状态的能力[10],这一类的认知思维通常假定区域是具有单一均衡状态的,因此区域经济在受到短暂的冲击时是具备恢复到原先稳定状态的能力的,不同的区域系统会表现出不同的恢复能力,有的系统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有的却未能恢复,并且,不同的区域系统恢复的时间也是有所不同[11],因此,工程韧性注重对恢复速率进行研究[12]。

生态韧性则强调的是多重均衡的状态,指的是区域受到冲击影响之后,通过自身资源的重组,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到另一种平衡状态的能力[4];这种认知的思维认为经济危机尽管只是区域长期演化过程中的某个短暂瞬间,但是如果此次的冲击扰动超过了该区域所能承受的阈值,就会对未来的经济结构和演化路径产生深远的影响[13]。其中,韧性较高的地区则能在受到冲击后通过资源的有效重组,涌现出新的生产活动,从而促进了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韧性较低的区域则无法适应冲击带来的变化,区域经济由此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区域陷入衰退状态。生态韧性虽然摒弃了工程韧性的单一均衡机制,也比工程韧性定义得要更加全面,但是这两种对于韧性的理解仍然没有摆脱均衡论的局限,仍然强调的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均衡状态,这样的一种理论视角在面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区域系统依然无法准确地把握这个系统的特征。

从演化论的视角进行分析,韧性是区域的固有属性,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而不是某一种均衡状态;演化韧性这一概念起源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者所偏爱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持有演化韧性思维的学者将区域认为是不断由外界获取新知识并不断发展演化的复杂适应系统[12, 14]。演化韧性认为区域没有稳定的均衡状态,强调的是系统的不断调整来适应频繁发生的冲击扰动,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区域系统的适应能力会受到之前路径的影响,演化韧性是一个路径依赖的过程[15];也有学者认为演化韧性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路径依赖可能是偶然形成的,但是一旦形成却是比较难以改变的[8]。

3.2 区域经济韧性实证研究进展

3.2.1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

当前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是实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相关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定性测度和定量测度这两种。

定性测度主要是通过案例的对比研究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形式,包含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横向对比以及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纵向对比这两种方式。其中,横向对比聚焦于不同区域面对冲击时所作出的不同反应,通过不同研究对象表现出的差异来研究这一过程的演化机制。而纵向对比侧重于某一特定区域的韧性演化历程,一般而言,区域演化的结果可能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区域无法适应这样的冲击过程而走向衰退,另一种是在冲击过程中,区域仍然能演化出新的路径,从而获得快速的发展[16]。

定量测度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相关指标体系的构建来反映区域经济韧性的能力,第二种则是通过对某一核心变量的选择来表示该区域面对冲击扰动的变化。构建指标体系的重点在于对韧性指标的选择,目前来说,对于指标的选择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所以不同学者的研究中构建的指标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Frazier等从社会、经济、制度、基础设施、社区能力、监督管理、生态、时间和空间九个维度建构了韧性评估体系并对其不同指标赋予了权重[17];张帅等从吸收能力、恢复能力、转换能力这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城市经济弹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三省的城市经济弹性水平进行评价[18]。第二种测度方法中对于核心变量的选择一般分为宏观经济指标和微观经济指标,宏观经济指标主要包括了GDP、失业率和就业人数,Martin通过就业数量和产出水平测算出了1972-2010年英国各地区的区域经济韧性[19];李连刚在理解新冠疫情的冲击特征和发展态势基础上,从抵抗力角度出发,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为研究对象,选择2020年不同季度GDP、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总额等指标测度区域经济抵抗力反映区域经济韧性[1]。

3.2.2 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韧性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对于影响因素的探究中,学者们一般认为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制度环境、人力资本、城市化程度等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产业结构被认为是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中受到高度关注,学者们一般从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进行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区域经济遭受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一般认为具有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区域在遭受冲击时的韧性程度会高于专业化结构的区域,有学者认为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具有冲击减震器的作用,可以分散冲击所带来的影响,使得区域避免遭受猛烈的冲击,然而,由于产业种类较为多样,受到冲击的概率也会增大[20];也有学者认为不同类型主导产业对于特定的冲击扰动的敏感性存在差异[19],一般而言,以重工业等部门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韧性是比较低的,而以服务业为主的区域则具有较高的经济韧性。对于多样化,学者们又将其细分为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进行讨论,但是,目前对于这两类产业结构类型何种更能提高区域经济韧性仍然存在争议,Balland等认为具有相关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的区域具有更强的应对危机的能力,因为现有的产业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能够实现更好的交流,由此能更加迅速地从现有的关联中重组出新的增长路径[21];武翠等认为产业相关多样性可以通过风险分散、知识溢出、新增长路径培育等增强区域经济韧性,并且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的构建对其传导机制进行了探究[22];而Castaldi等认为非相关多样性存在更加具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可能,因为这类区域存在重组之前不相关知识的机会[23]。

制度环境往往也是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有的学者从历史文化和法律规范这方面进行研究,他认为一个地区的区域经济韧性会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和法律规范潜移默化的影响[24];也有些学者认为国家方针和区域政策在引导和组织经济发展这一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有关国家作用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针对此次新冠疫情,一位美国学者通过对医疗资源供给的研究,发现了政府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关键作用[25];我国也有学者总结了此次的疫情应对情况,例如“封城”、隔离、停工停产、交通管制等方面的措施,超越了区域结构性要素本身的限制,能停滞区域经济活动,控制韧性本身,同时在复工复产、管制放开等方面,则可以让区域经济韧性出现迅速上升[1]。

创新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逐渐成为了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学者们对这一影响因素的关注,相关的学术研究正在逐渐丰富起来。Simmie等以英国东南部和东北部区域为例对比研究了创新对于经济韧性差异的影响能力,认为东南部的创新体系优于东北部,因此在受到冲击扰动时能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26];Clark等则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专利数据的研究,认为拥有较多创新型企业的地区更能良好地应对危机[27];徐媛媛等以金融危机为背景,对浙江省和江苏省的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创新水平越高的区域越容易最小化甚至消除危机带来的损失,因此提出政府应鼓励创新,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等建议[28]。

4 危机冲击下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展望

当前对于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视角已经从均衡论转向了演化论,区域经济韧性概念也经历了从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到演化韧性的转变,基本上厘清了不同视角之间的概念关系,但仍然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并且现有研究在危机冲击背景下的探究多针对金融危机这一情境,对其他诸如新冠疫情等其他危机事件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危机事件的影响对象、范围、时长等差异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在区域经济韧性的测算方面,目前主要是通过构建韧性指数和指标体系这两种方法展开,采用单一或多个指标进行测定仍然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并且对区域经济反映得不够全面,而构建指标体系这一方法也仍然没有形成共识,并且对于韧性的测度时间截取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在测度方法这一方面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

在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方面,当前学者研究较多的有产业结构、制度环境、创新能力,城市化程度等。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已经有较多成果并且已经较为深入,包括了专门化、相关性多样化和非相关性多样化这三种情况;而制度环境和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并且缺乏较为完善的度量方法,因果变量之间缺乏充分的论证。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归因和机理解释问题上,并且不同危机的属性差异也应纳入考察,进一步探究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来增强区域的韧性能力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基础[16, 29]。

新冠疫情作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与以往诸如金融危机这样一类的传统危机事件具有不同的显著特征,这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韧性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从此次疫情来看,制度环境对于疫情这类危机事件是一个极重要因素,不管是前期严格的管控措施还是后期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逐步放开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还由于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往往需要经过多个关卡,会存在实施不及时的情况,因此,政府在未来的政策安排中应该将韧性思维应用其中,这才能保证制定出有利于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并且,不可否认的是,产业结构的组成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从长期来看,不管是针对当前的新冠疫情还是未来的其他突发危机事件,合理安排区域的产业结构仍然是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连刚, 胡晓辉.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区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22:1-13.

[2] 倪妍, 赵珂铭, 黄倩倩. 国内韧性研究进展及其对旅游研究的启示[J]. 当代旅游, 2020,18(12):64-65.

[3] C S H.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4.

[4] Aura R, Thomas D G, Peter N. Resilienc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patial Economic Systems[J]. 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 2002,2(2).

[5] 王群, 陆林, 杨兴柱. 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29(05):894-908.

[6] 孙久文, 孙翔宇.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J]. 经济地理, 2017,37(10):1-9.

[7] Martin R, Sunley P, Gardiner B, et al. How Regions React to Recessions: Resilience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 Structure[J]. Regional studies, 2016,50(4):561-585.

[8] Boschma R.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J]. Regional studies, 2015,49(5):733-751.

[9] 张振, 赵儒煜. 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探讨[J]. 经济体制改革, 2021(3):47-52.

[10] Fingleton B, Garretsen H, Martin R. RECESSIONARY SHOCKS AND REGIONAL EMPLOYMENT: EVIDENCE ON THE RESILIENCE OF U.K. REGION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12,52(1):109-133.

[11] Pike A, Dawley S, Tomaney J. Resilience, adaptation and adaptability[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1):59-70.

[12] 曾冰, 张艳. 区域经济韧性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进展评述[J]. 经济问题探索, 2018(01):176-182.

[13] Pendall R, Foster K A, Cowell M. Resilience and regions: build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phor[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1):71-84.

[14] 陈梦远. 国际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基于演化论的理论分析框架介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36(11):1435-1444.

[15] Ron M. 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 Beyond Lock-in to Evolu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86(1).

[16] 逯苗苗, 孙涛. 区域经济韧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18(03):196-218.

[17] Frazier T G, Thompson C M, Dezzani R J,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quantification of resilience at the community scale[J]. Applied geography (Sevenoaks), 2013,42:95-107.

[18] 张帅, 王成新, 李博. 东北三省城市经济弹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人文地理, 2019,34(04):73-80.

[19] Martin R.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1,12(1):1-32.

[20] Desrochers P, Leppala S. Opening up the 'Jacobs Spillovers' black box: local diversity, creativity and the processes underlying new combination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1,11(5):843-863.

[21] Balland P, Rigby D, Boschma R, et al. The Technological Resilience of U.S. Cities[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5,8(2):167-184.

[22] 武翠, 谭清美. 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来自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的解释[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40(06):69-79.

[23] Castaldi C, Frenken K, Los B. Related Variety, Unrelated Variety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 Analysis of US State-level Patenting (vol 49, pg 767, 2015)[J]. Regional studies, 2015,49(11).

[24] Billington M G, Karlsen J, Mathisen L, et al. Unfol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t firms and the region[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7,25(3):425-442.

[25] Gereffi G. What does the COVID-19 pandemic teach us about global value chains? The case of medical suppl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olicy, 2020,3(3):287-301.

[26] Simmie J, Martin R.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1):27-43.

[27] Clark J, Huang H I, Walsh J P. A typology of 'innovation districts': what it means for regional resilience[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0,3(1):121-137.

[28] 徐媛媛, 王琛. 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36(08):986-994.

[29] 刘逸, 纪捷韩, 张一帆, 等.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 地理研究, 2020,39(09):2029-2043.

*本文为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