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中村作为“城市夹缝地带”,普遍面临空间失序、设施滞后、治理缺位等问题。传统改造模式注重物质空间迭代,却往往因忽视文化传承与社区生态,导致“千村一面”。当文化肌理消逝、居民归属感弱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大势下的显性痛点,如何在人居升级和文脉赓续间找到平衡,是新时代城市更新面临的又一挑战。
文冲东项目规划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市不断探索城中村改造新模式,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赓续历史文脉有机结合。2009年,文冲旧改全面启动,文冲西旧村与猎德、杨箕成为广州市第一批城中村改造试点。2023年,作为建筑央企的中建二局成功拿下文冲东区改造项目(以下简称“文冲东项目”)。
作为文冲社区“升级版”,该项目创新构建“社区生态重构+历史场景活化”的更新范式,在规划建设220万平方米复合社区的基础上,保留150万平方米复建安置区,片区规划人口容量约4.7万,通过宗祠修复与历史场景重现,将文化遗存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让居民在享受现代绿色科技“好房子”的同时,仍能在榕树下听粤剧、在祠堂前品凉茶,实现“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的未来居住理想,为新时代城市更新提供了可推广、可期待的美好样本。
1“扎根土地,传承文脉留住乡愁
历史文化是城市文脉的载体,文冲东项目坚持守护文化根系,不断尝试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空间语言,遵循“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通过历史空间测绘与数字建档,保留百年古树群落及明清街巷肌理,通过“富裕堂”岭南建筑群复原、非遗工坊创客空间植入、打造数字文博体验馆等布局,让老空间讲新故事。文冲村土生土长的78岁陆伯听闻改造计划时说道,“文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村落,一寸一里是我们文冲人对‘家’的印象,希望未来的文冲能继续承载这些记忆。”
观德陆公祠实景图
项目负责人卢宇豪介绍,“我们要打造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高度融合的好城区,接下来也将对文化遗存建筑进行精细化修复”。项目独创“文化针灸式”更新手法,实现历史空间与现代功能的新旧共生,使古祠堂、炮台遗址、老榕树、麻石巷等集体记忆载体焕发时代生机……
2 建筑为人,系统打造未来生活
文冲东项目秉承“以人为本”的改造理念,围绕观德陆公祠打造核心生活街区,将清代状元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在骑楼十字街区植入文化展览、文创市集等新业态,打造“烟火与诗意交织”的岭南风情商街,使历史记忆转化为可体验的当代生活场景。
文冲东项目建设进行时
改造前,文冲东房屋破旧、配套匮乏,经济模式单一;而未来的文冲东社区,将搭建起全龄化、全维度的生活场景,重新定义未来美好生活:住宅采用华为全屋智能家居系统,选用高性能环保材料和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户型使用率超100%,打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教育矩阵串联4所新校与省一级名校集群,健康云环整合三甲医院与社区健康小屋形成分级诊疗网络,商业引力场通过池畔能量站、滨水艺术聚落等业态重组消费时空,构建“活力宜居、全龄友好”的“好城区”。
样板间示意图
3 多元参与,构建村民社群生态
古榕的褶皱里镌刻着村落的集体记忆,而今更成为社区共建共治的“见证者”。村民围坐在青石条凳上,手中的图纸被风轻轻掀起——这是文冲东项目特有的“榕树下的方案听证会”。每每遇到关键节点,项目团队便会下沉村里询问意见,将规划图纸铺展在榕树下的青石板上,讨论着祠堂修缮的细节,共同推进美好家园建设,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文冲东村民针对项目建设围坐讨论
同时,项目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以村集体为主导运营剧场、集市、商业街等核心业态,引入多元商户入驻,让居民深度参与社区构建,通过支持居民参与商业运营、共享成果的创新机制,发挥在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经济生态,最终形成商业活力与社区认同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项目开展“业主开放日”活动,邀请村民代表走进首开区工地现场
当第一盏商铺灯笼亮起时,文冲东项目的故事将超越简单的旧村改造,而是对“谁的城市”“为谁更新”做了真诚回答。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城中村改造不仅是空间形态的更新,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革新。文冲东的实践证明,城市更新已经从“拆建为主”进阶至“文化引领、系统重构”,让历史文脉与现代化进程实现双向赋能,在守护集体记忆的同时,创造更具人文温度的未来城市图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