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规划界在不同阶段受到了西方规划理论的诸多影响,开展了多样化的规划实践探索。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中国规划界也开展了理论方法的创新,对国际规划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1. 过去40多年的西方规划理论与方法吸收
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规划界加大了对传统经典规划理论的吸收。近代西方经典规划理论以及系统规划、理性规划等方法,先后被引入我国,对我国大建设时期的城市空间拓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此外,借鉴美国分区规划管理方法,上海虹桥新区、深圳市率先开展了我国最早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践,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土地出让的开发建设要求。
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为加快融入全球化,引入全球城市理论和区域增长极、产业集群等理论,对我国城市群、大城市地区的规划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借鉴新加坡的概念规划方法,开始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这一时期,城市扩张与自然的矛盾开始凸显,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为代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先后开展了以生态优先的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规划。
2010 年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共识,联合国2015 年通过《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纽约、伦敦等大城市的规划均强调气候适应性应对策略。中国和新加坡政府合作在天津开展生态城市规划实践,探索低碳城区建设模式。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成为关注重点,气候适应、全龄友好、智慧城市等西方理念对我国规划起到重要影响。
2. 既有理论探索对我国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西方经典规划理论为我国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如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确立了富有弹性的带状组团空间结构,为城市的快速发展预留了空间。卫星城理论、边缘城市理论等为我国的新城新区的选址与规划建设提供了方法与思路。
二是促进产业集聚与发展。全球城市理论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城市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对于各城市制定面向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发展战略起到积极作用。产业集群理论提出的专业化分工和集群布局方法,引导了我国大城市CBD 的规划和建设,为吸引大量生产性服务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和各类经济要素合理布局提供了支撑。
三是对城市集约发展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促使我国城市规划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如在人居环境条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气候区划-人口规模”的“双因子”规模调控方法,为合理引导城市、县城发展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引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法,保证了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四是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从区域竞争力角度提升了中心城市在全球的交通枢纽与门户地位,并促进了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近20 年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的航空、铁路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协同规划,以及与城市轨道和快速交通的统筹布局,极大提高了综合交通运输的效率。
3.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划理论探索
西方规划理论方法对我国区域和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特色和城镇发展特征也决定了西方的理论方法难以完全适用。与主要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可持续城镇化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因此,在吸收和消化西方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应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规划理论方法。为此,从理论和规划体系方面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①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论方法
面对我国区域差异化显著的基本特征,探索构建“精准适配”的规划理论方法,为推动不同时期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在快速发展阶段,面对城镇无序建设、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在吸收西方理论方法、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同时,从宜居和安全等维度开展自然本底的精准分析,为大规模的城镇扩张和新城新区选址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城镇与自然环境的适配;当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应通过精准分析和评估存量空间的价值,开展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等多维度价值导向下空间资源的差异配置和空间场所的精细设计,实现城镇空间与功能、价值的动态、理性、精准适配。
②城市规划体系应动态适配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在效率优先、集约紧凑原则上促进了全国城镇的“一盘棋”规划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推动了城镇与生态、农业空间的合理优化。随着城镇化步入中后期,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应尽快建构面向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等目标导向的规划体系。同时,应对高质量人居环境建设需求,构建人居环境“营建”标准体系,特别是在安全防灾、精细化空间服务、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提质、信息技术赋能等方面制定工程建设标准。此外,城市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载体,而且是承载文化和精神交流的场所。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应始终将人文价值贯穿其中。文化保护与传承规划既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弘扬,也是新时代精神文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键。
总体来看,中国规划界一方面不断消化吸收西方规划理论,另一方面开展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把中国实践与经验向世界分享。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应将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期为国际规划领域发展进步提供更多中国智慧。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