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6个方面的内涵。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如何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人民日报记者近日走进多个城市,探访各地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的生动实践,9月17日—22日连续推出“现代化人民城市这样建”6块整版专题报道,带您感受城市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创新篇
【记者手记】
人民城市 向“新”而行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蓝图,从“创新”开篇布局;“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成为“五个转变、五个更加”重要一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对“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作出专门部署……从理念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创新已然成为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激发城市创新活力,首在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在广东深圳,凭借“高校+研究院+企业”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协同体系,正成为众多企业云集的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四川成都更是把“安逸”化成了生产力——数字文创、智慧医疗、沉浸式文旅,新消费场景遍地开花,年轻人来了就不想走。推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因地制宜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精心培育创新生态。找准赛道、持续迭代,新质生产力就能在一方水土里蓬勃生长。
深挖城市发展潜力,重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过去一些城市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开发容易形成“摊大饼”式扩张,出现人地失衡等问题,资源利用效率随之降低。要深刻认识到,盘活存量并非大拆大建,要通过精准施策实现空间重构、功能提升、活力再造;优化增量旨在以人为核心,让每一项改革政策都服务于人的需要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全面摸清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底数,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加强规范管理,提高运用效能,实现存量资源的价值提升。与此同时,统筹财政资金引导、金融工具创新、社会资本激活,积极探索包括建立健康可持续投融资体系在内的增量政策,让城市建设运营真正惠及民生。
积蓄城市发展动力,贵在交流合作、对外开放。今年5月13日,第三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城市宣讲会召开。作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上海奖自2022年设立以来,已吸引全球百余个城市参与申报,成为中国城市深度参与人居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鲜活注脚。无独有偶,杭州借“城市大脑”升级国际化服务,从西安出发的中欧班列拉着中国制造疾驰远行……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中国城市不曾止步。这不仅是空间的拓展,更是理念、规则、标准的对接。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创新,城市才能在互联互通中赢得主动、积蓄动能。
创新引领发展,实干成就未来。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从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到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再到优化城市开放环境和服务,每一个领域的进步,都在丰富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新征程上,继续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尊重规律、因地制宜、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能建设好富有活力、智慧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城市,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的崭新篇章。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5年9月17日第18版
作者:杨远帆
宜居篇
【记者手记】
城市建设“见物”更要“见人”
城,所以盛民也。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
熙熙攘攘的城市里,老旧小区焕然一新,完整社区提供一站式服务,楼宇之间辟出花园绿地,温馨小家汇入一城灯火……一个个人与城和谐相处的场景,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动体现。
城市,是奋斗的舞台,更承载着安居乐业的美好期盼。新时代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打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山青水绿的生态空间。2019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共增设停车位387万个,建设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的核心是人。从10年前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到日前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对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视,一脉相承。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作出部署,制定了时间表和任务书。各地区各部门应坚持以人为本,保持定力,精准施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精细的城市治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让城市宜居宜业,需要把握好立新与破旧的关系。比如,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是民之所盼。把民生清单变成发展清单,一件件补短板强弱项,解决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问题。又比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当时,有条件的地区应探索建设智慧管网、智能交通等,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更高效。同时,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要把民生改善和城市更新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改善面貌、引进业态,推动老街区、老厂区成为消费新场景、城市新地标。老旧街区和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在创造安全舒适居住环境的同时,还能有效拉动投资、扩大内需。
让城市宜居宜业,需要把握好致广大与尽精微的关系。建设宜居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点多面广,有些工程免不了投资多、周期长,但决不能走“摊大饼”的老路。找准需求、摸准痛点,小支点也能撬动大民生。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公共空间开设爱心驿站,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功夫下在细微处,老百姓的感受会更真切。
此心安处是吾乡。城市建设,“见物”更要“见人”,把城市建设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作为评判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准,坚定不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就能真正成为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5年9月17日第19版
作者:王 浩
美丽篇
【记者手记】
美丽城市 宜居家园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建设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双碳”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为重点,全面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升城市“颜值”,增强城市“气质”,提高城市“品质”,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广西南宁市抓住城市地下管网这一“里子工程”全面攻坚,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南宁市建成区13条内河38段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安徽马鞍山市下足绣花功夫,见缝插绿,在老旧小区周边、城市公园边角处等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地率提高到4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91平方米。各地落实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也要看到,城市发展绿色转型任务艰巨,城市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城市生态环境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要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根本目的,聚焦城市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面推进美丽城市建设。
美丽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要坚持全方位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统筹产业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清洁健康安全为导向,集中攻克城市人居环境中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以提供更多良好的城市生态产品,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导向,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贯穿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建设现代化城市生态系统。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5年9月19日第18版
作者:寇江泽
韧性篇
【记者手记】
城市建设要“面子”更要“里子”
车水马龙的大街、悦目怡心的公园、鳞次栉比的高楼,这是一座城市看得见的“面子”工程。燃气管道泄不泄漏、自来水管出不出水、汛期暴雨会不会“看海”,这是关乎城市安全的“里子”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面子”是城市的形象,“里子”是城市的支撑;没有“里子”的过硬,就不可能有“面子”的光鲜。建设韧性城市,就是强调城市建设的“里子”工程,让城市像弹簧一样有张有弛,在面对灾害时可以快速保供、保畅、保安全。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建设重“面子”更要重“里子”。一方面,部分城市的部分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建成时间早、设计标准不高、长期高负荷运行,集中进入老化期,一些老旧设施“带病”作业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资本等各类要素高度集中,运行系统越来越复杂,灾害风险的联动性进一步增加,防控难度加大。
抓好城市建设的“里子”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城市安全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用系统观念、统筹协调来预防和解决。单拿防汛来说,气象部门紧盯“雨什么时候下、往哪里下”,水利部门研判“水往哪里流、怎么调节”,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往哪里转移、如何确保安全”,完善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让各部门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防汛才能事半功倍。
统筹地上和地下,做到“里子”“面子”一张图;统筹当前和长远,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性、系统性;统筹建设和运行,加大对运营维护的资源投入……坚持系统观念,才能真正增强城市韧性。
抓好城市建设的“里子”工作,要强化科技赋能。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城市和城市人口,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只靠人海战术已行不通,必须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工作质效。以正在推进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为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能实现对“生命线”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预警上报,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防范。
从安徽合肥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打造城市数字“安全屏障”;到山东枣庄上线智能防汛系统,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科技赋能增强“里子”工程,才能更好夯实城市安全发展根基。截至2024年底,我国更新改造老化燃气管道16.5万公里,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超过一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了监管平台,基本覆盖燃气、桥梁、供排水等重点领域。
安全可靠,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里子”愈厚实,“面子”才愈亮丽,百姓生活才能安心、放心。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5年9月19日第19版
作者:丁怡婷
文明篇
【记者手记】
文化为笔 文明为墨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是城市的底色。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这一重要部署深刻表明:一座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在于高楼林立的“物理高度”,更在于文化浸润的“精神温度”;不仅在于经济指标的“数字增长”,更在于道德风尚的“价值沉淀”。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建设高度重视文化涵育。从北京胡同里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到四川成都社区“文化议事厅”的烟火气;从浙江杭州“城市大脑”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智慧,到陕西延安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中国城市正以文化为笔、以文明为墨,书写着“城”与“人”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伴随着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广大城市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越发旺盛,对高品质、个性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有着更高的追求。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文化为媒、以民生为要,持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接续增加优质文化供给,继续培育优良文明风尚,让市民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感受文明温度,让城市在崇德向善的风尚中焕发独特魅力。
推动文化空间提质扩容,筑牢文明城市的物质根基。城市文化设施是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市民文化权利的物质保障。北京东城,剧场林立、书店遍地,形成“戏剧东城”“书香东城”品牌;浙江杭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已覆盖全市绝大部分社区……当图书馆不再“高冷”、博物馆不再“遥远”,文明便真正融入了市民的日常。各地要以补短板、提效能为导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织密文化服务网络,通过优化文化空间布局,让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促使“文化为民”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推动文脉传承赋能,彰显文明城市的独特魅力。从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民居到海南海口的骑楼街区,从四川阆中的“唐宋格局”到湖南长沙乐之书店的文化空间创新,各地守护文化根脉,让城市在发展中留住记忆。城市建设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各地要加强对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保护,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相得益彰,厚植文化自信最深沉的土壤。
推动文化活动铸魂,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文化活动的鲜活度,决定着城市文明的感染力。江苏南京打造“非遗在社区”项目,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零距离接触;贵州都匀打造多个主题鲜明的文明实践特色街区,让老人在社区食堂乐享生活……各地以“群众点单、政府配餐”模式,让文化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展柜”融入“生活”。锚定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各地要常态化地组织与开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服务内容,强化群众主角地位、增加个性化定制,文明的种子便会在参与中生根、在共鸣中发芽,文明理念将更好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说到底,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是要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以文化滋养城市灵魂、以道德提升城市品格、以治理夯实文明根基,更好绘就“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心在爱中”的文明城市画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更为磅礴的精神力量。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5年9月22日第18版
作者:齐志明
智慧篇
【记者手记】
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这为推动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明确了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需求,坚持科技赋能,提高治理效能,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我们的城市生活将更美好。
社区地下停车场安装AI监控设备,让居民停车更安心;推广垃圾智能分类设施,让居民轻松实现垃圾分类的同时,还能获得奖励;医院构建“AI+医疗”的智能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医务人员工作效率……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给居民生活各方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全和便利。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广大居民对城市生活需求呈现更加多元、精细、高质量的发展趋势。智慧城市能够精准识别和响应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是解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一招。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早在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就已启动,至今已有数百座城市参与,这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0多年来,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各地也探索出了有益经验。目前,我国已建成千兆城市207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已基本建成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智慧城市正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也应看到,一些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注重“面子”忽视“里子”,服务水平和温度跟不上硬件设施更新,距离群众期待还有差距。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久久为功。
聚焦急难愁盼,更加注重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千头万绪,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很容易出现“形象工程”。因此,要了解群众的需求,有的放矢。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度,应用智慧化手段优化城市管理,有效提升交通、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增加智慧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促进服务均等化,让更多居民享受到高质量服务。
坚持科技赋能,让数据多跑路。城市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关键在于拥抱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数智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基。促进5G、千兆网络、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和深度融合,打造高性能的数字底座平台,为城市装上“智慧大脑”。在此基础上,丰富城市运行与管理应用场景,提供智慧化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创新治理模式,实现共享共治。智慧城市既是技术的升级,也是治理模式的革新。对于城市管理部门而言,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利益藩篱,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站,要充分利用好智慧化治理工具,构建人人配合、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区智慧化治理格局。
原文刊发于《人民日报》2025年9月22日第19版
作者:申少铁
(来源: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