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城市更新的四川实践:从“忧居”到“优居”的民生答卷

2025-11-06 10:24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

在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人民网四川频道联合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开设“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专栏,聚焦“人民城市”本质,生动呈现四川各地在城市更新、住房保障、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与鲜活经验,全面总结展示近十年来四川在城市发展、建设与治理方面的历史性成就与特色路径,深入阐释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与宝贵经验。

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

近日,记者从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四川多措并举,正通过危旧房改造、老旧小区焕新、特色街区营造、工业遗存活化等方式,以系统思维推动城市从“面子”到“里子”的深刻变革。

成都城市更新的“点”与“面”

玉林东路特色街区,全周期运营驱动的文商融合。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路通过创新机制,实现从普通老街到全国典型案例的升级。其首创“O+EPC”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前置运营团队,联动规划师与居民共建共治。改造后,日均人流量从1万跃升至5万,街区消费总额突破3.8亿元,商户数量翻番,夜间经济占比提升至65%,成为“老城更新+产业焕新”的典范。

改造前的玉林东路特色街区一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改造后的玉林东路特色街区一隅。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工人村片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系统焕新。金牛区工人村通过连片改造,释放公共空间5000余平方米,新增产业载体1600平方米,房价平均增值约20%。项目探索“老旧院落改造+成套化改造+特色街区打造”集成模式,通过智慧社区平台与“五共”治理机制,实现物理更新与人文复兴的统一。

改造前的工人村片区一角。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改造后的工人村片区一角。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东郊记忆,工业遗存的时代新生。在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打造的东郊记忆·国际时尚产业园,坚持“修旧如旧、旧房新用”,保留工业建筑肌理,集聚文创企业近400家,年接待游客超1760万人次,年营收突破3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工业遗存转型文创园区的标杆。

改造前的东郊记忆片区部分外景。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改造后的东郊记忆片区部分外景。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君平街89号院,居民“自筹自改自管”的破冰实践。面对D级危房,青羊区探索全省首例居民全程主导的原址重建模式。通过政策支持与居民共治,在不突破原有产权面积的前提下实现危房焕新,为高密度建成区危旧房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改造前的君平街89号院。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改造后的君平街89号院。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省级行动:从“个案”到“全域”的系统谋划

成都的实践是四川全省系统推进城市更新的缩影。2025年6月,《四川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发布,明确到2027年底建成50个城市更新重点片区样板,形成一批“川居好房”。方案提出八大重点任务,涵盖城镇老旧小区整治、历史文化保护、完整社区建设等领域,并通过土地、金融、审批等政策支持,推动更新工作制度化、可持续化。

在省级方案指引下,多地探索出特色路径——

广元市利州区玖合苑,将9个小区从“背对背”的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真正转变为“交通融合、文化融合、设施融合、生态融合、治理融合”;

德阳市精准排查城市管网问题,系统性治理“管网病”;

攀枝花市将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联成珠,让三线历史故事“花开满城”。

实践启示:以人为本与多元共治的四川经验

四川城市更新的核心经验在于坚持民生导向,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以“绣花功夫”推动空间重塑与功能补短;创新实施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构建可持续更新模式;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地域文化资源与产业基础,避免“千城一面”。

从成都的案例到全省的探索,四川正以系统思维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四川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