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南沙新区:营造“黄金内湾”的未来之城

2025-11-06 10:45 来源:《人类居住》杂志

文图|杜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黄金内湾”视角下的南沙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原本是宽阔的珠江入海口,只散落着若干岛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珠江、北江、西江以及众多河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裹挟着大量泥沙在这里汇集、沉淀和堆积,逐渐形成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南沙就是在这样的地理格局中孕育而生,南沙之名也因此得来。

1.jpg

▲ 珠江三角洲的生态明珠——南沙湿地

改革开放45年后,大湾区历经沧海桑田,生产力迭代升级,滨海的沙洲渔场演变为全球制造业工厂与现代化城区,空间格局也发生了巨变。一方面,作为地区中心城市的广州持续南下,深圳和香港则一直北上寻求更多发展空间,两组力量正在中间地带形成新的经济合作与社会关系。南沙位于广深之间,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区位——这里是狮子洋和伶仃洋的交汇点,扼守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拥交椅湾与深圳的前海新区、东莞的滨海湾新区相望,机场、港口、产业平台、科学城等聚集。在粤港澳大湾区向心格局初步展现之际,未来的南沙将改变传统城市竞争格局,形成港城之间的融合带,成为新区域协作关系的要冲之地。

2.jpg

▲ 智能化作业的南沙港

2022年,广东省提出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黄金内湾”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区域,牵引着珠三角地区的深度一体化,推动着区域更高质量发展。而南沙也拥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南拓”战略破局,谋求新发展

南沙在成为国家新区之前,一直是广州市远离中心城区的产业“南拓”的想象空间,是城市的边缘地带,它作为珠三角(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的战略价值被忽视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广州开创了国内城市战略规划的先河,前瞻性地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八字方针,作为推动广州区域化、跨越式发展的指引,“南拓”更是整个战略的焦点。在“南拓”战略的指引下,2001年,广州港南沙港区正式拉开建港的步伐;2005年,广州市南沙区正式设立;2012年,南沙新区被设立为国家级新区;2014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正式挂牌;直到2022年,国务院颁布《南沙方案》,提出将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中,南沙被赋予“未来发展核”的定位,成为未来广州衍生新活力的重要载体。

3.jpg

▲ 建设中的南沙全民文化综合体

虽然能级不断升级,但在现实发展中,作为“湾区之心”的南沙却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交椅湾东岸,在深圳和东莞之间的茅洲河流域正在不断汇集创新资源要素,深圳光明与东莞松山湖加快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交椅湾西岸,中山的翠亨新区积极探索和深圳的互补性合作关系,构建起总-分的产业、科研合作模式,横琴新区则积极寻求制度和机制层面的创新突破,不断推动琴澳走向深度合作。处于中部的南沙虽然拥有绝佳的区位,但科创、产业、制度创新领域有待突破式发展,亟待在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中探索出未来发力的有效路径。南沙寻找到新的“破局”着力点,方能实现在区域竞争中的“突围”。

对于南沙而言,深中通道的贯通无疑是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变化。这条跨江通道显著改善了珠江东西两岸城市之间的链接关系,它对南沙的意义和作用远比虎门大桥和港珠澳大桥要大。伴随深中通道开通,南沙至深圳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至中山仅需15分钟,深圳机场30分钟内可达,这种时空变化将强化环交椅湾资源要素的协作关系,充分打开未来南沙与东西两岸城市合作的空间,激活南沙的发展潜能。

4.jpg

▲ 建成后的深中通道

随着狮子洋通道、深珠通道等超级工程陆续建成,南沙将以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为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实现南沙发展的大“突围”。

当下,南沙加快建设未来之城,亟需重新思考产业的发展策略。基于产业的区域迁移和自组织规律,在空间上前瞻性地进行生产力的优化布局与权重选择的战略考量,谋划吸引优质企业和产业的新路径,探索成为融合珠江东西两岸源头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枢的新可能。同时,聚焦创新人才的需求,鼓励增加科技型就业岗位,以高质量就业促进社会结构、收入结构的优化,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和生活配套,助力南沙摆脱“钟摆式”、长距离通勤,加强与深圳、中山等城市的合作,形成人才共享机制。作为广州未来发展核的南沙,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广阔的空间探索城市建设的创新模式,建设成为区域协同、绿色低碳、智慧高效、人文和谐的未来城市典范。

5.jpg

▲ 明珠湾城市中心建设

“南沙实践”探索

南沙有山、城、田、江、海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曾荣获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如何在当前的环境下,去建造一座未来的典范城市?南沙可以通过民生服务、乡村建设、绿色智慧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人气的集聚和服务的供给是南沙未来城市建设的最大挑战。历史上南沙的发展由港口起步,天然具有产业发展的优势。从沙湾水道到龙穴岛,南沙的地域空间极为辽阔,但因地处西江冲积扇,河网密布,导致城市建设用地零散,基础设施投入成本较大,城市服务供应过于分散、低效。未来,一方面要考虑引导城市建设相对紧凑、组团化发展,通过城市空间集聚实现服务供应的品质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要更好凸显大湾区中心地带的地域和空间特色,积极形成与传统高密度城区不同,相对低密度,但便捷、高效、轻松的生活空间,逐渐形成对湾区人群的吸引力,成为更具活力的“湾区之心”。

6.jpg

▲ 南沙河涌沿线村庄

7.jpg

▲ 南沙河涌沿线村庄

乡村是南沙发展的基础。在南沙,通过有机组合湿地、疍村、农田、水道,可以构建新型的“田园城乡单元”。对于南部地区的乡村,保留沿河涌布局的特色,通过适当的空间生长,化解无限空间需求与有限空间供给的矛盾,形成“藤蔓”的空间形态。对于中部、北部的乡村,可尝试建筑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村居。在乡村积极植入消费新业态、新场景,丰富乡村经济的构成。在乡村营造中,强调守住“基盘”、延续乡愁和增强归属感。让乡村的社会发展、空间生长与城市文明互补,把南沙的乡村打造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jpg

▲ 黄阁镇村居现状

9.jpg

▲ 黄阁镇村居现状

绿色生态是南沙发展的新底色,南沙仍需不断擦亮这块“招牌”。通过红树林碳汇、海绵城市建设等,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通过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推广绿色城市的营造方式,构建全域数据平台,推动治理能力不断升级;通过社区营造激活公众参与,鼓励低碳的生活方式。建设宜居、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将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公众的幸福感,这也将成为南沙未来城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结语

2025年,是南沙建区20周年、自贸区南沙片区挂牌10周年。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南沙的战略地位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跃升——作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核心引擎,南沙正从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加速蝶变,从空间拓展向价值创造深刻转型。未来的南沙,将成为大湾区城市文明进阶的先锋试验场和“黄金内湾”的典范之城!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25年 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