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5年10月25日,第22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邓毛颖局长分享了“以规划之变助力超大城市内涵式发展”的主题报告。报告以广州实践为例,解读适应新阶段城市内涵式发展需求下,推进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的创新举措,进而展望城市规划学科为适应新要求所需进行的转型,以期为同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主题演讲人:邓毛颖(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1 时代所需:内涵式发展面临四大逻辑转变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内涵式发展要求下,城市将面临四个逻辑转变:
从“投资于地”到“投资于人”;
从“增量拓展”到“内涵提质”;
从“开发逻辑”到“运营逻辑”;
从“土地换增长”到“创新换价值”。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在这一时期,城市发展能否成功实现上述四大逻辑转变,直接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超大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和现代化建设的引擎,规划管理方式的转型探索尤为重要和紧迫。
2 广州所为:超大城市治理型规划的改革探索
广州建城2200余年,服务人口2400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典型的超大城市和千年商都,其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城市化的时代缩影,在空间资源约束、发展动能转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超大城市发展挑战方面都极具代表性。
建国以来,伴随不同城镇化阶段需求,广州的规划工作重心不断演进,经历了工业生产主导下的计划型规划、服务空间扩张的增长型规划、快速城镇化驱动的拓展型规划,进入内涵式发展时代,广州规划工作也向治理型规划方式转型,规划管理重心从编制走向实施,以实施好规划、统筹好资源、链接好市场为导向,着力发挥规划支撑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指挥棒”作用,重点做好空间治理的三个重点:
(1)面向实施:从编好规划到用好规划
坚持改革与法治相统一,出台全国首部超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重点凸显“以程序的完整性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以修改程序的准确性保证规划的稳定性”,积极创新了以一般立法权将“多规合一”改革经验法治化的做法,形成统筹城乡建设和空间治理的“小母法”,有力填补了国内11项立法空白。
同时推进规划改革与体系改革同步,加快构建适应超大城市特点的规划实施传导体系。以编制清单、空间专章等制度,保障总专传导;推进“事权对应、单元统筹、分类管控”的详规改革;以近期实施规划“空间预算”机制统筹项目、土地、资金三大计划;创新“多评合一、评用结合”综合体检评估方法,形成可推演、可反馈的动态治理闭环。
(2)面向融合:从分步管理到集成治理
着力推动规土政策融合集成治理,打通自然资源“两统一”全链条,坚持规划引领下的用途管制与资源配置。比如出台服务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的37条政策,按“规模不减少、布局更连片”原则优化工业产业区块,并导入“稳定、集聚、提容、弹性”的政策工具包,形成精准适配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空间管理规则;快速响应国务院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文件,出台土地要素配置31条政策,鼓励存量自持商办“以商引商”,形成了放宽国企自持办公用房入市限制、存量商办建筑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改革创新,以政策松绑赋能资产价值、盘活存量空间。
(3)面向市场: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
适应要素配置逻辑的变化,规划应发挥政企磋商工具作用,精准链接市场供需两端。优先打破需求端信息壁垒,搭建“土地超市”“广海汇”等平台,实现规划、土地和应用场景信息的全方位集成与展示,大大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供给端持续赋能企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出台8批203条惠企利民政策,推出“五证联发”“一网通办”“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集中审批”等举措,强化全链条主动服务能力。
3 行业所需:运营型、交叉型、普惠型学科发展转变
城市规划学科始终与国家命运和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立足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城市规划学科也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从三个维度重塑学科内涵:
面向实施的运营型学科:适应公共财政转型,积极推进运营提前介入,建立项目谋划、策划咨询、项目融资、招商运营、产业导入、企业孵化和收益分成等全过程服务机制,支撑规划构建市场主体放心投资、敢于投资、敢于长远投资的卓越环境。
面向融合的交叉型学科: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围绕耕地、林地、湿地、海洋等空间资源的统筹管理,强化融合空间治理和土地政策融合的交叉知识体系和人才结构,强化法律、政策、标准等融合研究能力,实现以制度创新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
面向市场的普惠型学科:适用新生产生活方式,更强化规划学科对新科技、新产业、新基建等空间研究的引入,推进田野调查、沟通磋商等多元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人民有感、企业有感、社会有感为导向,强化规划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最终,培养出“懂空间、懂产业、懂财政、懂运营、懂政策”的“五懂”人才。
唯有以规划之变适应时代,以学科之变筑牢根基,以人才之变提供支撑,才能为超大城市内涵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新优势。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经演讲人审定
文字整理:郭玉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