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5年8月29日-31日,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沈阳举办。在“新技术赋能规划”专题会议上,龙瀛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大模型的居住区问题诊断、最佳案例归纳与未来趋势研究》的报告,旨在回应行业对未来社区开发方向的关切,通过系统性研究,识别当前居住区存在的问题,总结优秀案例的设计策略,并推演技术革命下的未来趋势,为决策与实践提供支持。

龙 瀛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一、研究背景与框架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从“有无”阶段迈向“好坏”阶段,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成为当前重要任务。本研究聚焦“好小区”与“好社区”层面,确立三大研究任务:
过去篇:诊断当前居住区存在的问题;
当下篇:归纳优秀案例的设计手法;
未来篇:推演智能革命下的居住区发展趋势。
研究依托大语言模型(LLM)与视觉大模型(VLM)技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自动化、规模化分析,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实现高效、精准的知识提取与规律发现。
二、过去篇:居住区问题诊断
为全面识别当前居住区存在的问题,我们整合三类数据源:学术文献、居民反馈与房产平台图像数据,分别运用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挖掘。
(一)多源数据与分析方法
1.学术文献分析
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筛选出95篇与小区、社区、居住空间相关的高质量论文。借助大语言模型进行批量阅读与内容提取,自动识别文献中所述问题,替代传统人工阅读与归纳方式,显著提升效率与一致性。
2.居民反馈文本挖掘
收集2020年微博数据、12345政务投诉平台及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文本,构建上万条居民意见数据集。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投诉文本自动分类与问题提取,判断是否属于居住区物理环境问题,并进一步归类。传统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在深层次语义理解方面存在局限,而大模型展现出更强的上下文理解与意图识别能力。
3.房产平台图像识别
以北京市安居客平台视频与图像数据为基础,运用视觉大模型进行要素识别。尽管中介图像多以展示优势为主,但仍可从中识别出诸如绿化不足、立面破损、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二)问题归纳与结论
从上述三类数据中,共提取出13类居住区问题,其中与空间设计与规划直接相关的有6类,其余多为物业管理与运营类问题。空间类问题可进一步细分为12个子类,包括:
公共设施配置不足;绿化品质低下;道路交通组织不便;日照与通风条件不良;停车资源紧缺与无障碍设施缺失等。
数据来源不同,所反映的问题侧重亦有所差异。学术文献更倾向于系统性、结构性问题;居民投诉更关注日常生活痛点;图像数据则直观呈现建成环境中的视觉缺陷。
三、当下篇:优秀设计手法归纳
在识别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优秀建成案例中提取设计策略,为行业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从谷德设计网等权威案例平台收集约13,000个建成住区案例网页,每个网页包含非结构化的文本描述与多张图片。传统机器学习方法难以处理此类异构数据,而大语言模型与视觉大模型能够协同完成文本解析与图像理解任务。
(二)手法提取与聚类
通过大语言模型自动读取案例文本,提取其中提到的设计手法名称及其应用上下文。初步共提取出8,900个手法表述。由于不同案例对同一类手法的命名存在细微差异,进一步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语义聚类与规范化,最终归纳出208个典型设计手法。
这些手法涵盖多个维度:
建筑布局与形态;功能组合与空间利用;景观设计与公共空间营造;交通组织与停车解决方案;绿色技术与低碳策略等。
(三)手法库构建与应用
基于208个手法,生成“未来社区手法库图则”,每一手法配以效果示意图,形成可视化工具库。该图则可用于住区设计评估与优化,例如对北京万柳书院、星河湾等项目进行手法符合度评估,识别其设计优势与改进空间。
四、未来篇:技术驱动下的趋势推演
未来社区建设需回应技术革命与生活方式变革的双重影响。本研究从新生活方式涌现与技术应用落地两个维度进行推演。
(一)新生活场景在居住区中的投影
居家与远程办公:第三场所办公、混合办公模式普及,对居住空间灵活性、网络基础设施与社区共享办公空间提出新要求;
无人配送与物流:外卖、快递等服务逐步由机器人、无人机承接,需配套布局低速无人车道路、智能快递柜及空中配送节点;
健康与安全需求提升:疫情后居民对通风、消杀、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显著增强,健康住宅与社区成为趋势。
(二)智能技术落地路径
室内向室外延伸:室内服务机器人已相对成熟,未来将逐步向单元楼、社区公共空间及城区尺度扩展;
低空经济与无人机应用:在物流、安防、应急响应等领域发挥作用,需统筹规划空域与起降点;
低碳与能源管理:新能源设施、微电网、智慧物业管理平台成为标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三)未来社区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问题诊断、手法库与趋势推演,我们初步构建未来社区评价体系,涵盖空间品质、技术适配性、服务便捷性、环境可持续性等维度,为社区更新与新建项目提供评估工具。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尝试通过大语言模型与视觉大模型技术,实现居住区问题的多源诊断、优秀手法的系统归纳与未来趋势的合理推演。主要结论如下:
技术赋能研究范式变革:大模型技术显著提升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适用于多源、异构的城市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问题导向与手法提炼并重:既揭示当前住区缺陷,也提炼优秀设计策略,为行业提供实用参考;
未来趋势需动态适应:社区发展需回应技术革命与生活方式变迁,具备弹性与前瞻性。
中国城市正从“有无”走向“好坏”,居住区品质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尤其在以高层高密度为主导的居住形态下,更需关注空间品质、技术融合与人文关怀。本研究仅为起点,未来仍需持续追踪技术发展、深化理论研究、拓展实践应用。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