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新风水

2014-08-15 17:14 来源:《南方都市报》

按照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的说法,风水实际上是结合了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学科的一种综合自然科学。在深圳,这些学科正在相互交叉,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理论,可以说是城市的新风水学。

深圳科学家们正利用计算机绘制内地首张三维都市环境气候图,能够展示深圳30多年来城市面貌的变化、各要素对气候影响的规律,从而为规划提供决策参考。这张图,将改变我们居住的城市的未来。

城市“气候病”频发

今年深圳提前进入“烧烤”模式,而且给人们的感受是一年比一年热。人们的主观感受也得到了气候学家的科学印证:从1961年深圳成立气象局有监测数据以来,50多年来深圳市高温日数急剧上升,夏季高温热浪频发。对蔡屋围城市气象站气温观测数据的统计表明,最近10年年平均高温日数为6天,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增加了5天左右,2010年出现了11天的高温日数,为历史最多,今年极可能打破该记录。

“深圳城市越建越密、人口越来越多,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小气候,这是造成深圳夏季高温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副台长李磊博士说,高温、降水积涝、灰霾等“城市病”都与气候有关,正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结果,换言之,气候在以此教训人类。

热岛效应就是人类造城使小气候变化的典型现象。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市地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

除了高温,深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在近50年来也呈增加趋势,甚至出现一个矛盾的怪圈:极端降水频率增加,但干旱却有增无减;夏季高温热浪频发,同时冬季的异常寒冷事件也频频出现。灰霾、强雷暴等天气现象也时常侵扰深圳,2009年深圳出现了关于小型龙卷风造成损失的报告,在2010年更是直接观测到了深圳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一个水龙卷。

这些现象都说明,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深圳未能独善其身,而且由于城市化程度较高,使小气候的变化更加明显。《深圳市2013年城市热岛监测公报》显示,2013年深圳城市热岛强度为0 .81℃,这也是深圳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平均温度,而在2013年夏季的6至8月城市热岛强度值达到了1.47℃。

深圳热岛空间分布特征为“中强东弱西居中”的格局,热岛强度最高的区域如罗湖区的桂园、东门、笋岗、东晓、东湖、莲塘等街道,龙岗区的布吉、南湾、平湖等街道以及龙华新区的观澜街道,都是属于建筑物与人口十分密集的区域。而人口与建筑都稀少的东部大鹏半岛、西部珠江口沿岸、中部盐田区等沿海地区的热岛强度相对较弱,基本在0 .3℃以下。

深圳夏季的热岛效应越来越强,气候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深圳的高温日数将可能从年平均6天的水平增加到10-15天,夏季将更酷热难耐,洪涝和干旱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

2/5<12345>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