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本质上是对城市灵魂的重新发现。当改造后的空间能让老居民感到亲切、让新来者感到惊喜、让旁观者感到羡慕时,这样的更新才是真正的成功。西安老菜场的改造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能:用创意激活记忆,让传统滋养创新
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了陕西省西安市将一座老菜场改造成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的故事。当地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引入多元业态,让昔日污水横流的老市场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市民游客购物、休闲、创业的新空间。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一场关于城市灵魂的对话。西安老菜场改造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将老住户“请出去”,把老建筑“推平”,而是选择了一条尊重历史、兼顾当下的道路。这种“老瓶装新酒”的智慧,让市井生活得以延续,又为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
当拎着菜篮的老街坊与端着咖啡的年轻人擦肩而过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割裂,而是一种有机的城市生态。这种生态的形成绝非偶然,需要规划者有“下绣花功夫”的耐心,懂得城市肌理不是用来切割的布料,而是需要精心修补的传家宝。
然而,警惕城市更新的“泛娱乐化”倾向同样重要。当文创街区成为标配,当网红元素批量复制,我们失去的恰恰是最宝贵的独特性。
西安城墙下的这个案例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根植于当地土壤——平绒厂的历史、老西安的记忆、城墙根的生活气息,这些都是无法通过简单模仿而获得的。
“爱惜原来的烟火气”,道出了城市更新的核心要义:更新不是为了抹去过去,而是为了让过去与现在产生化学反应。当游客被“市井气混搭着时尚感”所吸引时,他们感知到的正是这种化学反应产生的独特魅力。
城市更新的最高境界,是让不同世代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90后”创业者选择回到成长的地方开设漆艺工作室,这样的细节令人动容。这表明,成功的城市更新能够创造一种“时空折叠”效应——老一辈人延续着买菜做饭的日常,年轻人实践着创新创业的梦想,两者在同一空间和谐共存。报道中提到的冯曦餐厅里那位尝试咖啡沙拉的街坊奶奶,象征着代际之间的文化对话。这种对话不会在千篇一律的购物中心发生,只能在保留着生活本真的地方自然萌发。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看,每一座城市都在与时间赛跑。我们既不能固守陈旧,让城市成为停滞的场馆,也不能推倒重来,将城市变成没有记忆的空白画布。
西安老菜场的改造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能:用创意激活记忆,让传统滋养创新。当报道中提到的西安老人冯民中用手机记录城墙脚下的荧光点点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心态年轻化,更是一座城市在更新中保持本真的能力。这种能力,或许比打造多少个网红景点更为珍贵。
城市更新本质上是对城市灵魂的重新发现。它要求我们像考古学家一样细心挖掘每一层历史积淀,像艺术家一样大胆构想每一种未来可能,像匠人一样精心打磨每一处生活细节。当改造后的空间能让老居民感到亲切、让新来者感到惊喜、让旁观者感到羡慕时,这样的更新才是真正的成功。
西安老菜场的故事还在继续,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在城市发展的快车道上,我们是否能够保留这样一片既扎根历史又拥抱时代变化的“市井桃花源”?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