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城市美学上新

2025-04-29 10:29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随着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城市美不美”“城市需要何种美学”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考量。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简宏妮、周丽娜

长沙梅溪湖风光

武汉汉阳显正街,历史上曾经是官署与文化的聚集地,如今在城市更新中重焕生机。通过“微更新”手术,古老的街巷与现代的摩天大楼并存,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弯曲的白色抛面和蜿蜒的通道,犹如三朵芙蓉花瓣落入湖中激起的“涟漪”,呈现出无缝、流动的建筑特色;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将废弃的荒地转变为城市绿肺。公园内绿树成荫,湖泊清澈,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一组数字见证了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近18%上升到2024年的67%;城市人口从1.7亿增至9.4亿;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99个。随着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城市美不美”“城市需要何种美学”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考量。

“城市美学不再是单一的建筑风格或景观设计,而是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现代创新的有机结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成长的烦恼

4月的海南省三亚市,抱坡岭上三角梅、凤凰树摇曳生姿,除了满眼的绿,还有红的、黄的、粉的各色野花点缀其间。曾经,这座三亚最大、位于绕城高速三亚入口处的废弃矿坑,山体裸露面积达12.6万平方米,植被所剩无几,与高速公路两侧的翠绿景观极不相称。

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城市更新研究分院主任规划师李晓晖跟随团队,到三亚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

经过1年多的修复,过去灰白的“秃头山”披上了“新绿衣”。抱坡岭废弃山体修复只是三亚生态修复工程的一小部分。根据三亚市政府要求,三亚有关部门制定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规划,对43座废弃矿山逐步进行生态修复。

城市需要修补,生态需要修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张险峰如此形容当时的状况:“城市病”有可能集中爆发,历史文化保护不力,城市建设千城一面;城市发展对人的关怀不够,已影响到城镇化进程和质量。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城市双修”理念:“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城市双修”成为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

“生态修复”,即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一方面将城市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逐步具备克服和消除外部干扰的能力,促进生态系统在动态过程中不断调整而趋于平衡。

“城市修补”,即围绕“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目标,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以系统的、渐进的、有针对性的方式,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掘、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维系社会网络,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得到全面系统的修复、弥补和完善,使城市更加宜居、更具活力、更有特色。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的同一年,李晓晖所在的中规院规划设计所调整为城市更新研究所,并于2022年更名为“城市更新研究分院”。

“结合城镇化的生命周期规律和西方城市发展经验,一般认为城镇化率为30%~50%时,‘城市病’进入显性发展阶段,城镇化率达到 50%~70%时,‘城市病’进入集中发作阶段。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进入了‘城市病’可能高发阶段。”李晓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看来,消除“城市病”,仅靠管理条条框框难以解决,必须有一种顶层设计,需要一把进入城市社会、能解决城市矛盾的钥匙。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无疑提供了这把钥匙。

“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会议剑指城市化进程中“成长的烦恼”,从顶层设计上指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此次会议上,同时提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对城市美的追求,一个较大的变化是,从过去解决‘有没有’,到现在解决‘好不好’。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美’曾经倾向于宏大叙事的高层建筑天际线和大规模基础设施。但当城市发展进入到追求质的阶段,‘美’的标准更关注生活美不美、幸不幸福,门口有没有好的城市环境,生活的便利性是不是足够。一言以蔽之,城市美学从宏观到了微观,从聚焦城市到了聚焦于人。”李晓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5年1月4日,在北京大兴机场,旅客从机场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手打造的“文化中国”长廊旁经过(李欣/摄)

“面子”与“里子”

“现在路平了,灯亮了,各项基础设施完善了,生活很方便。”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牡丹社区居民张云秀,最近又搬回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

牡丹社区始建于1983年,一度设施老化、配套缺失,居民生活体验差。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一拆五改三增加”——拆违;改线、改墙、改管、改路、改绿;增服务场地、增休闲设施、增安全管理。现在,小区路变平了,上下水畅通了,线缆入地了,保温板上墙了,城市书房、幸福广场、休闲亭廊也逐一配齐。

“现在小区不仅环境好,生活也便利。”牡丹社区居民冯月梅说,活动场地、社区食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步行前往仅需三五分钟。

像牡丹社区这样典型的老旧小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并不少见。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成为许多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大规模滚动开发模式已不再是发展的主流,利用‘绣花功夫’,通过存量更新,发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同时构建居民生活和消费场景,促进城市活力和发展动力,已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美学共识。”李晓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自2019年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全国已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增加停车位380万个,增设养老、托育设施近8万个,增加充电桩105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所3100万平方米;更新改造地下管网约50万公里;打造“口袋公园”4万多个、建设城市绿道12万公里。

2024年,苏州古城十全街开始改造。在此之前,中规院苏州中心执行主任、古城社区规划师李晓晖和团队通过前期的走访、调研和座谈,已将这条街了然于心。十全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两街夹一河”的特色古街,内街宁静,透露着生活的安逸,外界熙攘,张扬着商业的繁华,十全河穿流而过,其上14座古桥横跨两岸,尽显水乡韵味。

人行道变宽了,河水变清澈了,桥堍空间更美了,这些“面子”都做完后,改造更新团队注意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十全街有14座古桥,每座古桥都有故事,但几乎每座桥旁都横亘着几条市政管道,有蓝的、黄的、灰的,分属电力、自来水、燃气等部门。”李晓晖介绍,通过部门协调,最终桥边的管道或隐藏或改道,“改造一两根管子,有时候要花费三四个月的时间,但这件事必须得做。”李晓晖说。

在城市更新中,“面子”需要重视,“里子”也同样重要。“面子”事关城市风貌,“里子”则连着民心。作为城市的“里子”,公共基础设施让城市更宜居,历史文脉则让城市美得更有内涵。

2024年,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的琅琊古城以“泼天流量”闯入公众视野。从2024年2月10日正式开放运营到12月31日,共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超过35%,综合营收超过3亿元。

2024年10月12日,山东临沂,琅琊古城

业内专家认为,文化活化的深层逻辑是琅琊古城对“在地文化”的深度解码。临沂作为“琅琊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孕育了琅琊王氏、诸葛亮等名门望族,但长期以来,这些文化符号仅存于典籍。琅琊古城的出圈,为一些城市文旅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美学的实践提供了范本。以山东为例,山东虽拥有台儿庄古城、青州古城等资源,但同质化竞争严重,“青砖灰瓦”的千城一面问题突出,而琅琊古城通过差异化定位,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城市之美。

近年来,以城市更新为背景,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和配套政策举措。

2021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提出“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留城市记忆”,对历史文脉保护划出“底线”;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整治不协调建筑和景观,延续历史风貌”;

2023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特别强调坚持“留改拆”并举和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在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以及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方面划定“红线”,指导各地扎实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山水美学

“城市秘密”创始人王群力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曾就职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导过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创建工作。他从小生活在西湖边,西湖边石坎里的黄鳝、螃蟹,街头小巷的繁忙热闹,至今都深刻在他的记忆里,凝结成他对杭州的原乡浓情。随着杭州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带来了机遇,也遗失了一些东西。“工业化和高效率让城市变得乏味,传统街区消失了,城市向汽车‘投降’,人们熟悉的乡愁不再触手可及。”王群力说。

事实上,依托山水相依、湖城合璧的特有景致,杭州适时转变治理思路,探索城市美学治理的新模式——让城市的工业化和生态协同发展。

2002年,西湖拆除围墙、取消门票,成为国内首个免门票的5A级旅游景区。2014年,为进一步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西湖周边的30家高档会所集体改造转型,以文史展览、书画、茶艺等新形象对公众开放,普通老百姓可进入、可消费。2017年“五一”小长假,西湖柳浪闻莺1万平方米大草坪和学士公园6000平方米草坪还绿于民。

2025年4月5日,浙江省杭州西湖景区游人如织

杭州并非孤例。在“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指导下,各城市大力探索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协同,还绿于民,还景于民。

2018年,成都提出“公园城市”建设。近年来,成都通过改变城市格局,把城市融入大自然,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截至目前,成都天府绿道总里程突破9000公里,新建、改造各类公园113个。

除成都外,全国有70余个城市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上海、深圳、青岛、咸宁、苏州、广州等城市,分别通过不同方式推进,因地制宜开展公园城市建设,奠定了广泛的实践基础。

“公园城市的规划并不是我们要从头开始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而是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借助现有城市的基础,把山、林、水、湖、田,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环境,连成一个贯穿于城市内外的系统,让它来支撑着城市的安全、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王向荣说。

中规院院长王凯认为,除了需要对老城进行更新改造之外,新城新区的规划建设也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城市绿化处处长陈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以往提及绿化工作,多提及‘增绿率’,渐渐地我们不再提这个词了,而是以‘美化’来代替。我们不再一味追求建公园和绿地,而是讲究公园形式和功能上的多元化。与此同时,我们通过郊野公园和森林步道,在城市间搭建人和自然之间的桥梁。”

同样在发生变化的,还有正在创建“花园城市”的首都北京。北京市西城区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王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是从单一绿化向灰绿融合转变。这意味着不再孤立地看待绿化工作,而是将绿色空间与城市的灰色基础设施,如建筑、道路、桥梁等有机结合起来。二是从注重景观向功能融合转变。更加重视功能融合,力求让城市绿地发挥出多元价值。三是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城市绿化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也将山水美学作为重要标准。很多城市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城市,实际上都是这种传统城市美学观念的回归。”侯晓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美育实践

利用墙边角落,从下至上搭出几层逐渐缩小的台子,就成了颇有层次的微型花坛。若在台子上切割出一些浅浅“沟渠”,排出的空调水便有了去处,整座花坛甚至可以实现环保节能的自动灌溉。原本杂乱堆在窗下的废弃砖块,摇身一变为高低起伏的砖墙,花盆摆放上去显得错落有致。更巧妙的是,砖墙下方掏出几个“洞穴”,还可作为铲子、水桶等日常杂物的收纳。

这是侯晓蕾带领团队在北京史家胡同与居民参与式设计的“微花园”实践。微花园,即楼边院角的迷你小花园,它比口袋公园还要小,最小的只有几十平方米,最大的也不过百余平方米。

早在2013年,侯晓蕾便对胡同居民这种微型自发景观产生了兴趣,与学生一起跑遍北京东四南、白塔寺、景山等多个片区,记录下了大量的胡同花园。

据侯晓蕾观察,居民种植喜好各不相同,共通之处是务实。既有葫芦、丝瓜、葡萄等蔬果品种,也有月季、蔷薇等本土植物来美化环境。“老百姓营造的小场景体现了对美的追求,但不可避免有些杂乱,希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改善。”

对微花园的改造,以“微”字贯穿始终。“既要体现小而美,也要体现渐进式微更新,不能大规模复制,也不能不尊重个性。”侯晓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微花园改造呈现的效果模型中,大爷家的自行车依然靠在墙边;大妈家门口的几截树桩就势打磨成可供人休憩的坐墩……侯晓蕾表示,项目倡导的“微介入”看似蜻蜓点水,实际上需要深挖居民需求,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的美学再造。

侯晓蕾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市街区责任规划师。2018年,北京市各区陆续出台责任规划师工作机制。此后,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先后出台了核心区、乡村地区的责任规划师工作指导意见,并于2019年5月10日正式推出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时至今日,责任规划师制度已覆盖全市16个行政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72家单位、302支团队、1100多名从业人员和众多行业专家积极参与其中。

在全国,上海、成都、南京等多地相继推出“社区规划师”或“街区规划师”制度,由下而上推动城市美育发展。

“如果说以往我们的工作是精心作画,那么如今就是把人纳入画中。”陈骅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随着民生实事项目从“增绿量”“新建公园数量”,朝“百千万工程”等惠民活动倾斜,“人的需求”渐渐成为一把标尺。

“一座城市的美,在于这座城市有什么样的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活动,形成了什么样的气质。重庆、成都的烟火气,杭州、苏州的精致美学,都是由人所造就的。”王群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业内人士认为,城市“美育”,学者、居民、游客等群体是美的实践者和参与方,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则是美的引导者。

2020年颁布的《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管理办法》强调,城市治理要“在规范中体现特色,在特色中提升品质”。2024年7月,《深圳市福田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导则》《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建筑美学导则》发布,深圳市福田区委书记黄伟表示,城市美学的思考和实践,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让城市更美好、更宜居。

“美是一件主观而艺术的事情,作为政府部门,更宜以科学引导而非强制,来激发公众对美的主动追求,让美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城市肌理与日常生活。”陈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