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这座承载着千年剑瓷文化与山水诗意的浙西南名城,正以“城市更新”为笔,在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书写新的传奇。从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惊艳蜕变,到宫头村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焕新启幕,龙泉市以“留改拆增升”并举、“投融建管运”一体的创新模式,探索出一条“新旧共生、产城融合”的城市更新之路。如今的龙泉,既是青瓷宝剑的“活态博物馆”,更是年轻潮流与在地文化碰撞的“未来试验场”。
陶溪川:工业遗存的“涅槃重生”
作为龙泉市城市更新的“开篇之作”,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以“城市更新+”模式,将沉寂的工业遗存转化为城市文化新地标。这里曾是浙江省立改良瓷业工厂、小三线军工厂的聚集地,斑驳的烟囱、老厂房与水塔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通过“原址恢复+空间重塑+设施提升”,陶溪川实现了从工业废墟到文化高地的华丽转身。
空间重构:从“大厂房”到“小街区”。陶溪川项目以13.31万平方米的工业遗产为核心,划分九大功能区块,保留水塔、仓库框架等历史符号,同时融入现代设计语言。MOJ水塔咖啡店以旧工业水塔为原型改造,外立面完整保留历史风貌,内部则焕新为时尚社交空间,荣获GFDA2024全球未来设计金奖;动力厂通过“托梁换柱”工艺,将砖柱替换为混凝土结构,既保留工业美学,又转型为集运动、艺术于一体的市民活力中心。
产业焕新:从“制造车间”到“创意工坊”。陶溪川瞄准“文化+创意+艺术+商业”的复合定位,引入邑空间双创平台、青年公寓、酒店民宿等业态,打造青瓷文创、手工潮品的孵化基地。常态化举办的“望瓯集市”“非遗城市·一期一会”等活动,将非遗体验、实景演艺融入街区,累计吸引游客超180万人次,成交额突破3000万元。更通过“候鸟计划”招募90余位国际艺术家驻场创作,举办80余场跨界活动,让龙泉青瓷与全球艺术对话。
文化活化:从“工业记忆”到“城市IP”。陶溪川艺术中心以独立窑房、创作工作室为载体,搭建剑瓷技艺的传承平台;青创商贸流通项目则通过直播基地、创意市集,让传统工艺走进年轻消费市场。如今的陶溪川,不仅是游客打卡地,更成为青年创客的“梦想实验室”,1500余名国内外青年在此交流碰撞,推动剑瓷文化从“非遗保护”迈向“产业复兴”。
宫头村:传统村落的“当代复兴”
如果说陶溪川是工业遗存的“再生样本”,那么宫头村则是传统村落更新的“龙泉答卷”。作为龙泉城区内唯一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宫头村位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与陶溪川之间,承载着“三江汇流”的山水格局与“匠艺栖居”的村落基因。项目以“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双轨并行,通过“文化环廊”串联历史人文与先锋美学,打造“匠艺客厅,陶冶栖居”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设计理念: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密码”。宫头村更新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尊重原有山水脉络与建筑肌理。龙泉溪畔的浮萍桥以轻质结构消隐于自然,串联西街古榕树与滨水市集;江湖书院以“新旧融合”的立面语言,将传统书院功能与现代文化展览结合;项目建设费用约3.5亿元,用地面积约40亩,通过一期、二期建设逐步实现“留旧添新、景城合一”。
功能布局:从“单一居住”到“多元场景”。一期启动区:以下宫头新建区为核心,打造江湖书院、滨水商住、烟火市集等文化地标。江湖书院以500㎡的灰空间衔接景观平台,集文化展览、社区服务、文创商业于一体;滨水市集通过错落聚落与人工水渠互动,再现“汀步赶集”的传统场景。二期更新区:聚焦上宫头历史建筑活化,将浙江日报社旧址改造为溪堰文化酒店,引入“过云山居”“大乐之野”等高端民宿品牌;叶溥故居转型为地方日志馆,以口述历史与咖啡茶室激活古宅功能。区域市政基础设施提升:通过市政管网升级、岩樟溪两岸景观整治,对标京都鸭川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同步修复凤凰山护坡,构建“山水城村”立体生态网络。
创新实践:传统村落的“更新范式”。宫头项目独创“征租改造”模式,对历史建筑“首层征租改商业,上层保留原功能”,既保障村民权益,又激发街区活力。例如,乡创工坊将民居首层改造为培训空间,外立面沿用砖木混合结构,新增艺术灯光与种植立面,让老宅成为“可阅读的风景”。此外,项目引入“泛空间”理念,通过灰空间、连廊、观景平台等设计,模糊建筑与自然的边界,营造“移步换景”的漫游体验。
双核联动:龙泉城市更新的“未来图景”
陶溪川与宫头村,一东一西,恰似龙泉城市更新的“双引擎”。陶溪川以工业遗存为基底,锚定“国际文创”定位;宫头村以传统村落为底色,聚焦“匠艺生活”场景。二者通过三江口慢行系统串联,形成“历史街区—文创园区—山水村落”的金三角格局,共同编织龙泉“文化环廊”。
产业协同: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共赢”。宫头村的烟火市集与陶溪川的望瓯集市形成互补,前者主打“乡土物产+微型工坊”,后者聚焦“青瓷文创+国际艺术”;溪堰文化酒店与陶溪川青年公寓则差异化满足高端度假与青年旅居需求。未来,两地可通过联合策展、文旅套票等形式,实现客流共享与品牌共振。
文化共融:从“在地基因”到“世界表达”。龙泉市以城市更新为媒介,将剑瓷文化、水利遗产、古村匠艺转化为可体验的IP。宫头村的“江湖书院”计划联动陶溪川艺术中心,举办“剑瓷双年展”;岩樟溪滨水景观融入水利历史叙事,打造“龙泉版鸭川”。这种“本土化叙事、国际化表达”的策略,正推动龙泉从“文化名城”向“全球文化目的地”跃升。
生态赋能:从“城市修补”到“山水再生”。龙泉的城市更新始终以生态为底色。宫头项目通过凤凰山修复、河道治理,恢复“山—水—村”生态廊道;陶溪川保留厂区原生树木,构建“工业绿肺”。未来,龙泉计划将35%的城市更新区域划为生态缓冲区,让“推窗见绿、漫步亲水”成为市民日常。
作者| 瞿舒瑶 龙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