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赵宏宇:城乡生命共同体:中华生态智慧引领空间协同增效之路——关于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生态路径建议

2025-08-18 08:5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为深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一系列笔谈文章,共同探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作者 | 赵宏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指出,城市工作必须“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将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进行系统谋划。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城市生态规划的本质方向——从机械拼凑转向有机协同,从被动治理转向生命体自愈能力培育。

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核心特征在于其整体性、循环性与韧性。这要求规划实践实现三重范式跃升:

从“局部修复”转向“系统共生”:摒弃碎片化的绿地增补,构建贯通城乡的“蓝绿血脉”网络,实现公园、湿地、森林与社区肌理的有机嵌合;

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代谢”:模拟自然循环系统,推动雨洪、废弃物转化为资源通量,激活城市新陈代谢功能;

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韧性”:通过生态空间冗余设计增强系统弹性,增强城市应对气候冲击的适应能力。

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复兴,其本质是重建人与自然共生秩序。中国古人千百年城乡实践中凝练的“低干预、高协同”生态实践智慧,精髓在于“借势·化害·驱利”三维协同机制,其本质是对生命体原则的深刻践行。将生态过程视为生命体自维持的基础,而非待征服的对象——这正是当代规划亟需重建的认知根基,为建构中国特色城乡规划理论提供了核心范式。

基于此,可围绕三个核心构建城乡生命共同体的实施路径。

1.借势:

顺应自然本底格局,构建“山脉-水系-绿廊”梯度生态网络,宏观尺度建立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的山脉水系骨架,通过生态安全格局评价识别关键生态源区与廊道,强化区域生态屏障功能;中观尺度依托河流绿带、交通干线形成结构性生态廊道网络;微观尺度在城市建成区植入生态踏脚石系统,实现城乡空间与区域生态本底的结构性耦合,形成“基质-廊道-斑块”有机镶嵌的生命支撑系统。

2.化害:

创新建立雨洪滞蓄、热岛缓解等代谢系统,推动生态胁迫因子向发展资源的转化,构建资源循环廊道,实现代谢系统重构与循环升级;

3.驱利:

协同生态保护与空间增值,发展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功能区,通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量化蓝绿空间碳汇、生物多样性等非市场价值,推动生态资产资本化;构建城乡生命体征评估体系实现系统健康管控,制定基于情景模拟的生态风险预警机制,形成生态价值显化、系统韧性免疫力强化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全国生态日之际,当以借自然之势重塑空间肌理,化生态之害激活代谢机能,驱协同之利培育发展动能为行动纲领,将中央会议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态实践,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