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袁媛:以大数据、大协同破题韧性城市建设

2025-09-15 15:24 来源:南方Plus

编者按:

办赛就是办城市,粤港澳大湾区联办“十五运”,迎来一场城市韧性大考。

建设韧性城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命题。GDP占全国约九分之一,常住人口达8688万人,城镇化率达89%,坐拥广深港澳四大世界级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理应在韧性城市建设上先行一步,探索全新模式,交出湾区答卷。

以“十五运”为契机,大湾区城市群如何突破行政壁垒,攻坚前沿科技,凝聚社会共识,锻造又强又韧的中国“南大门”?

“粤港澳大湾区联办全运会,是其韧性城市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也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袁媛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时指出,当前大湾区正从“单体城市”建设迈向“城市群协同”,交通互联、生态共治、生命线工程等方面成效显著。

袁媛建议,大湾区应以全运会为契机,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协同,推动应急数据和资源调度平台标准化,借助大数据构建智慧风险防控体系,并积极引导多元共治,提升公众应急能力,共同打造高效协同、能抗冲击的“城市生命体”。

80cb39dbb6fd52665f97daeea8d4e03bd60736ec.png

从“单体城市”走向“城市群协同”

“全运会顺利落地大湾区,与大湾区城市群良好的韧性城市基础密切相关。”袁媛说,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韧性城市建设正向联通化、智能化、标准化迈进,推动韧性建设从“单体城市”向“城市群协同治理”升级。

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韧性不断增强。交通联系方面,持续加强市际通道和城市出入口道路衔接,推进毗邻城市路网一体化规划建设,构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接入规则,积极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完善的交通网络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保障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如广州的环城管廊、广花管廊、天河智慧城管廊、琶洲西区管廊四大项目成功打通175公里的“城市地下空间动脉”,深圳通过试点应用电缆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探索“人工智能+立体巡检”新模式……一系列创新实践都有效提升湾区生命线工程应对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韧性日益凸显。广州等地积极构建通山达海、贯江融城的生态网络,打造生态防洪防涝体系,有效提升了湾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各城市建立了治理联动机制,通过合作小组会议、专责小组会议、专题小组等方式,在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安全保障、流域环境治理、海域治理等方面,建立起完善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共同维护运行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破解经济差异带来的协同困境

袁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韧性城市建设存在跨区域协同机制不够成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协同难度、社会各界认识有待加强等阶段性问题。

跨区域协同机制有待深化。粤港澳三地虽在基础设施方面已实现互联互通,但在应急管理等相关制度、标准上仍存在差异,如应急物资标准不统一、调度权限不明确、数据平台不互通,导致资源“有而难用”“调而不灵”,且在决策与协调机制方面仍有所欠缺,在跨区域协同应对风险时效率降低。

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协同难度较大。城市间软硬件设施存在结构性矛盾,影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建设资源分配、技术共享等方面难以高效协同,限制了整体韧性建设的均衡推进。城市内部部分区域也存在自然灾害应对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老城区老龄化严重且医疗与避灾空间匮乏,备灾能力不足。

社会韧性培育与公众参与不足。韧性城市概念兴起时间不长,政府、群众的认识有待加强。社区应急体系建设薄弱,应急物资储备匮乏,市民对基础应急技能的掌握欠缺,基层应急响应能力不足。此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缺失,社会组织、企业、社区群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度低,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治理格局。

以标准化、大数据构建共治新格局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联办全运会,对于各个城市密切交流、深化协同,推动跨区域治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袁媛建议,要以标准化、大数据构建共治新格局,集大湾区城市群合力,共同打造能抗能打的 “城市生命体”。

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制度协同与标准化建设。袁媛提出,要制定大湾区层面的韧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与标准体系,明确各地建设目标与任务分工,积极探索粤港澳三地在应急管理、灾害预警、信息通报等方面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推动应急数据和资源调度平台标准化。统一数据平台建设,优化应急资源配置,探索“联储联用”机制,增强各地互助保障能力,实现资源高效调配。加快物联感知体系建设,打造数智赋能的风险防控体系,重点推动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海绵城市等物联网传感器布设,建设全运会智慧安保与应急指挥平台,集成交通、气象、消防、医疗等实时数据,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控”转变。

构建多元共治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袁媛认为,韧性城市建设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市民群众。完善城市居民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公众防灾减灾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针对全运会,广泛开展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应急技能培训,整合社会各方应急力量,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应急队伍,提升整体应急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