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张广汉(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青岛老城历史文化街区
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一些地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这些地方就是历史文化街区。它们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我们了解过去、传承文化的重要窗口。但由于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房屋年久失修,对年轻人失去吸引力而面临保护与更新的双重压力。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街区的宜居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带您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保护和宜居改造,探讨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价值和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这些街区通常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传统街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北京的景山周围、上海的外滩、苏州的平江路等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是文明的代表,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区认同感,是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历史文化街区还是城市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通过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这些街区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 北京景山周围历史文化街区
▲ 上海外滩历史文化街区
尽管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它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建成初期是好房子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已远超出房屋使用年限,房屋漏水、破损严重,安全性难以保证。加上人口膨胀、居住拥挤、私搭乱建,采光、通风、取暖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满足,居民无力维修自家房屋,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好房子变成了不好的房子,改善居住条件成为老城区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 年久失修的历史街区
文化保护策略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文化保护策略,以确保街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立法保护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基础。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管理责任等,为街区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例如,我国已经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资源普查与认定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前提。通过开展全面的资源普查工作,摸清街区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元素的底数,明确哪些建筑、街巷和景观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在此基础上,对街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元素进行认定和分类管理,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规划管控与保护管理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键。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明确街区的保护目标和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等。同时,加强保护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保护管理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保护规划的顺利实施和落地效果。
修缮与改善是历史文化街区内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的重要手段。对于街区内受损的建筑、街巷和景观等历史文化元素,需要进行修缮整治,以恢复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在民居修缮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外观,内部更新”原则,采用适宜性技术和材料,确保修缮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修缮整治后的海口历史文化街区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宜居改造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等方式,确保街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对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要纳入计划逐年实施,循序渐进,体现“绣花功夫”。
实施宜居改造
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应关注街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宜居改造提升街区的居住环境和设施水平。
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宜居改造的首要任务。针对街区内存在的交通拥堵、排水不畅、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例如,优化街区交通组织方式,改善交通状况;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确保排水畅通;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力度,消除安全隐患;等。每家每户增加独立的厨房、卫生间设施,满足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四川省阆中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落实对每一条街巷的基础设施的管网入地,恢复路面石板路。街巷的基础设施改善,为院内基础设施更新打下基础。居民们自己修缮房屋,也改善了居住条件。
▲ 阆中古城历史文化街区
▲ 阆中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上华街整治后
▲ 阆中华光楼历史文化街区
建筑环境的整治是宜居改造的重要内容。针对街区内存在的建筑破旧、结构老化等问题,需要进行修缮和加固。同时,通过整治不协调的建筑外立面、改善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等方式,提升街区的整体建筑风貌和居住舒适度。浙江省湖州市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以保留浓郁的市井气息为理念,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对街区内47栋单体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院落进行保护修缮,在建筑内部增设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引入市政基础设施管线,并通过“样板房”试点模式进行复制推广,在彰显历史风貌格局的同时,满足了原住居民的生活所需。
▲ 湖州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
公共空间的改造是宜居改造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等方式,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活动场所。例如,在街区内部设置“口袋公园”等小的休闲空间;利用街区内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等资源,发展文化展览馆和特色民宿等。这些公共文化设施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苏州市政府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保护和宜居改造过程中,注重提升街区的居住环境和设施水平,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整治建筑环境、打造公共空间等方式,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该街区还积极引入文化产业和旅游元素等,推动了街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苏州历史文化街区
社区文化的培育是宜居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挖掘和展示街区内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社区精神等方式,培育具有独特魅力的社区文化。例如,在街区内部开展传统手工艺展示和体验活动,组织民俗表演和文化展览等活动,加强街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街区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也提升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 长汀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老字号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宜居改造过程中,各地需要完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公房以院落为单位进行保护更新,制定院落内多数家庭愿意就可以进行保护更新的规定,推进传统民居建筑向好房子转变。对愿意疏解的居民提供保障房。私房由于风貌保护的要求因而带有公益性,对于私房的修缮,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助。通过资金的补助,鼓励传统民居所有者自发修缮和改善建筑的现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风貌的保护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以居民为主体的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机制,让居民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 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与宜居改造,要居民参与,听取居民意见,体现保护的温度。居民是文化遗产的直接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生活在文化遗产地,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因此,应当充分激发居民的保护意识,让他们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通过加强居民参与和加大社区治理力度等方式,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推动街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