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孙娟:快变量 慢变量——人文经济学视角下新规划实践探索

2025-11-05 10:41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

导读

2025年10月25日,第22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孙娟副院长发表主题演讲“快变量 慢变量:人文经济学视角下新规划实践探索”。主张新规划应融合“快变量”和“慢变量”,技术赋能与人本需求结合,强调规划工作需回归关注城市本质和人的需求,通过理性和情感的结合,以及对人文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共创未来城市的新局面。

微信图片_2025-11-05_104350_697.jpg

主题演讲人:孙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1 新规划主义:快与慢的平衡探索

新规划旨在回应当代社会转型与全球挑战下的城市规划学科使命,在这一背景下,规划工作既需敏捷应对现实变化,也离不开对城市文化底层逻辑的持续洞察。新一代规划师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画图匠”的角色,而是怀揣理想,成为协同多方、推动创新的关键力量。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快”与“慢”之间的动态平衡——既要敏锐把握产业迭代、人口流动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迅速变化,做到快速反应、判断与反馈;也要沉浸于场地之中,读懂自然山水、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所构成的深层脉络,以文化共情与在地陪伴的方式,实现真正有温度的规划。

2 快变量:技术赋能与理性研判

以上海漕河泾园区、南京药谷等规划创新实践,展示了新技术赋能快变量理性判断在规划中的积极应用。

快变量1:产业快速迭代的理性判断需求

在开发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积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产业分析平台,以数据驱动园区规划与决策。该平台围绕产业链分析、企业图谱构建与区位商评估等维度,实时监测企业动态与行业变迁,精准识别关键企业与特色赛道,为园区精准招商与产业升级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规划团队进一步提出建立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测平台,通过解析企业间的关联性,构建区域产业生态圈,并以总控平台支撑园区运营与空间更新,精准匹配企业发展需求。该项目由95后规划师团队主导,搭建了涵盖企业监测、行业画像、产业链与产业图谱的系统化分析架构,构建了面向新质生产力的40余条重点产业链数据库,并开发了城市产业画像平台,实现从数据赋能到场地验证的全链条贯通,有力推动本土创新与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快变量2:人口快速流动的精准匹配需求

两个规划项目中,通过整合企业平台数据与人口属性数据,构建出精细化的人群画像,指导塑造亦动亦能静的多彩非标场景和优化设施布局,精准匹配动态实时反馈人的行为,遵循从真实日常出发、响应实际需求并不断演进的空间规划逻辑。

3 慢变量:城市更新时代的深层链接

慢变量1:情感共鸣与实践成长

南京龙王山公园改造项目中,规划团队对“慢变量”的把握体现为对人文情感与生态本底的深度坚守:锚定当地居民的情感共鸣,落实防火截洪、护乔丰绿、不新增硬质的生态保护策略,留存场地自然与人文的深层脉络。“快变量”则聚焦实践落地与团队成长的敏捷性:通过打通8条1.5米小径实现“游山不走回头路”,改造土路为步道、将气象台升级为社交场所等举措,快速响应居民休闲需求;项目团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实现与政府的高效沟通及设计到落地的全链条贯通,打造出兼具人文温度与实践效能的城市空间更新样本。

慢变量2:人文洞察与共生营造

天台县的规划项目中,规划团队的视角从数据表象转向人文内核,聚焦“天台人”这一核心优势。通过驻村走访、共修古道、联动僧侣与企业家,识别出其兼具温暖、敢闯与智慧的特质。规划实践摒弃传统蓝图模式,转为多方共商、小处着手的陪伴式干预,以人文洞察回应产业、文旅与城市发展命题,重塑根植于地脉与人情的空间逻辑。

4 结语

新规划之道,在于快慢相济,既要敏捷响应产业、人口与技术等快变量,更需深耕自然、历史与人文等慢变量。将大格局的蓝图转化为地方性的叙事,让数字工具回归场地感知,规划师方可在实践中学会从容沉潜,以陪伴式的成长回应复杂挑战,重新锚定规划的价值核心。

微信图片_2025-11-05_104354_787.png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经演讲人审定

文字整理:李志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