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四川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城市再生的历史时期。新的时期,四川的城市发展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前行?
11月10日,四川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这是时隔10年之后,四川省委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城市工作,会议内容解答了这一问题。

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市首个开工建设的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
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
“城,所以盛民也。”
会上,封面新闻记者获悉了这样一组数据:新时代,四川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38%,人均住房达43.6平方米,累计销售商品房13亿平方米,34项四川建设经验入选国家典型案例。
未来,四川仍将始终坚持人民城市理念。营造人人享有的高品质生活空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打造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建设现代化城市群、都市圈,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提升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这是未来四川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构建人人都能感受温度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市“人口地图”,坚持投资于人。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建立“公租—保租—配售—商品房”多层次、梯度化住房供应体系。同时,以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为导向,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
此外,将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让“推门见绿、窗含西岭”成为城市生活日常。塑造人人归属认同的城市文化,赓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精神,实施“三道两线”保护利用传承工程,构建“一核四廊五区多点”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建设彰显四川气质、天府风范、世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心安吾乡”。

四川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图为绵阳市机关小区电梯加装。
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城市“里子”工程建设
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四川将把城市更新作为重要抓手,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的可持续更新模式。
如,加强城市更新重大战略研究,编制实施更新重点专项规划,推进更新“八大任务”,实施更新“十大工程”。建设城市更新项目库、轮候库,实行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同时,加强城市“里子”工程建设,推动城市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国省城市更新重点城市建设,发布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实施老旧小区、街区、厂区、车站改造,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还将大力整治“握手楼”“贴面楼”,做美做靓城市微空间。坚持一方人造一方城,让四川城市长四川脸,保持更新强度,实现城市焕生焕新。

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示范项目之一渔子溪生态公园。
增强城市发展动能:支持建筑川企拥抱智能建造蓝海
坚持向科技创新、盘活存量、开放合作要动能——这是四川为增强城市发展动能而采取的措施。
首先,四川将大力实施“新城建”,建强城市生命线。充分利用城市闲置低效资产资源,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打造“川建川军”,支持建筑川企拥抱蓝海。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建设“建筑强省”。
其次,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出清房地产风险,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场景,激发新活力,增添“烟火气”。
四川还会更加注重新的人口导入,为城市注入源头活水。同时编制实施“十五五”城市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改革城市投融资机制,防范政府新增隐性债务风险等。

成都杉板桥社区完善便民服务“智慧圈”。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坚持城市“三分建七分管”
未来,四川将转变治理思维,创新治理方式,增加治理投入,坚持城市“三分建七分管”。
在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方面,将加强党建引领,推动“三务”融合。推行街道牵头、部门协同、小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进小区,建立群众诉求响应办理机制。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物业监管服务体系,打造“金牌管家”。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让市民的事市民议、市民的事市民定。
在提高执法监管水平方面,将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权责一致、力量匹配、边界清晰、监管有效。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在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方面,全覆盖建立城市运管服平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成都市杉板桥社区数字孪生系统运行界面。
在强化城市治理保障方面,将推动落实城市治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城市治理地方法规、政策标准、评价体系、要素保障机制,建设一支强担当、懂城市、善治理的人才队伍,深化“群腐集中整治”,工程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整治,防止出现新形象工程。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邓立军指出,下一步,四川将认真贯彻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扛起城市工作“主力军”、“排头兵”重任,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治理水平,全力推动四川城市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信息中心供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