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正文

孙一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明营建”之路

2025-09-08 10:2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8月30日,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全体大会在沈阳成功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二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院长孙一民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明营建”之路》作大会报告。孙一民副理事长在回顾中国营建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 “精明营建”理论和城市大型复杂工程的可持续营建模式,并结合三个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

1.jpg

孙一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二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院长

纵观2015年12月和2025年7月的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从“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到“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十年间,是国家转型的重要时期,对规划行业和学科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在此过程中,哪些理念与方法需要坚守,哪些需要转型,又有哪些亟待创新,成为规划行业所面临的重大抉择。

202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时间仅余十年,任务紧迫而艰巨。

从2015年到2025年的转型发展期间,一方面,工程数量激增,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项目复杂性与综合性要求日益提高。从规划角度,亟需将资源消耗型转变为效能优化型发展。从建筑角度,重点在于用各种手段完善单体建筑的绿色性能优化。面对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及双碳目标的需要,如何有效衔接这两方面的任务和工作重心,成为推进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1“精明营建”理论与“城市大型复杂工程”

“营建”源于我国的建造传统。中国古代营建智慧体现于不同尺度、不同类别的建造活动,强调整体融入环境、用料合宜节约。《诗经· 大雅· 灵台》曾精彩描述了周文王建造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这段文字生动描述了精心规划、时序科学、百姓参与、建设为民的祥和与文明景象。回顾历史,关于类似大型工程建设的记载中有诸多值得关注的理念:针对古代都城、宫台,有“经之营之”“匠人营国” 之说,指出需经过充分的测量、规划后再进行建设;又如《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中,针对各类官式建筑,从用材用料至群体布局的不同尺度均有详细规定;即便是尺度较小的民间建设工程中,也深刻体现着契合自然环境、用材适宜的智慧“营建”。这些理念与今日所倡导的绿色友好、可持续发展等观点不谋而合。

中国传统营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则是多学科知识的集成应用。这些早于现代学科分化之前便已存在的工程活动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因专业壁垒而阻碍匠师们博采众长和密切合作,促成了营建活动高度的有机、整体性。这一传统值得重新审视,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元素。近代以来,尽管“营建”并未被用作学科、专业名词,但关于其内涵的探究并不曾停止。梁思成先生提出“体形环境”理论,并提议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改为“营建学系”,认为建筑教育不仅是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师,更要造就融通整体环境的综合人才。这一观点更进一步体现于吴良镛先生所提出的“广义建筑学”概念中:把建筑与自然、环境、人、城市设计融为一个整体,以“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创造”为核心,“向各方面汲取营养的融贯学科”模式,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管控包含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多个层次,在过去较长一段周期有效支撑了城市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集聚。随着精细化建设和管理需求的提出,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实现工程建设的科学定位与有效实施,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巨型工程理论”的提出,推动来了国际学界对工程管理学科的理论创新和跨学科研究。为了更精准的应对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挑战,应该更多的关注城市中观尺度、工程管理层面的研究。通过我们多年的实践发现在约两平方公里的尺度中,能够实现相当规模的、较为完善的城市建设功能;而在中观尺度视角探讨空间设计和工程实施,则有助于打破传统建设管控中仅孤立考虑红线范围内单体建筑的惯常模式,从而缓解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脱节。事实上,城市建设工程本身无法按专业、学科分类而得到清晰、明确的边界。设计中,全领域与全要素的对接是一套极为复杂的体系,现阶段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条件、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行政文件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挑战;有必要在单体边界模糊与群体功能复合的发展趋势下,探讨如何在现有行政管理体系中推进建设管控模式创新。

“城市大型复杂工程”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近二十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工程实践,甚至可追溯自我研究生阶段起就开始的体育建筑研究以及多年来关于大型体育场馆及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实践,我们会在更综合、更整体的视角下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并将关注点拓展至城市重点片区设计。基于以上背景,从跨学科的视角提出“城市大型复杂工程”概念,研究内容包括可持续决策框架、设计方法、技术体系、设计导控及评价指标和工具,旨在从城市复杂性出发探讨可持续发展路径,思考什么才是最优的营建模式,以期超越单体建筑的形态与构造——虽然后者极为重要,但更希望在“接合部”找到高效便捷的方式,推动营建模式和方法创新,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2.jpg

城市大型复杂工程

“城市大型复杂工程”既包括大型体育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也包括城市重点片区。针对城市大型复杂工程的战略性、综合性、长期性挑战,创建“精明营建”理论:提出科学决策-集约建设-协同治理的总体框架,整合规划设计与结构、施工技术,系统构建理论、技术与实践一体的创新体系。该理论将复杂性理论与当代规划设计实践相结合,推动多学科融合,以期实现低碳、绿色、生态、韧性以及集约、紧凑与高效的发展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工程体系中兼顾集群建设管控与弹性指标控制,整合多项技术与形态逻辑,系统性、综合性地提升系统的适应性和科学性。

3.jpg

“精明营建“理论

其中,集约性原则尤为重要。体育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集约与否直接关系到空间使用的高效性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而在城市街区尺度,集约高效对于当前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建设发展转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是,本年度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已明确将“集约高效”列为核心发展指针,进一步凸显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进一步提出了城市可持续营建方法及技术体系,涵盖空间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和生态韧性三个方面,融贯规划方法到关键技术,从设计、实施、运维全过程视角展开可持续决策研究。空间结构优化被视为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集约高效是基于工程逻辑的营建设计的目标,生态韧性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关键技术则包括基于工程科学的集约紧凑土地利用、“韧性动态-气候适应”营建技术以及机制创新与法定化实施。

4.jpg

城市可持续营建方法及技术体系

今天我们以“自上而下理解城市、自下而上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城市和展开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1、空间结构优化:系统推动高质量发展;2、集约高效:基于工程逻辑的营建设计;3、生态韧性: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保证;4、提升空间治理水平:实现高效统筹与精准导引。

2 高品质城市空间营建

(1)广州南沙明珠湾区灵山岛尖CBD城市设计

以南沙明珠湾区灵山岛尖片区为例,该案例是在原有城市设计已部分实施基础上进行的空间结构再优化实践。灵山岛尖位于珠三角淤积平原,软土层深厚,建筑工程桩基础需抵至基岩持力层;从工程地质条件和建设经济性角度分析,并不适宜开展高强度城市建设。但由于其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需承担城市中心职能。

5.jpg

6.jpg

南沙明珠湾区灵山岛尖优化后效果图与实施效果

原方案中,地下地质条件与地上高度管控之间存在明显矛盾,开发强度分布平均、街区尺度普遍偏大,一方面使得建设工程的集约性不足,地基处理范围大,建设成本高昂,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地块空间管控的难度。在优化过程中,研究团队以“集约紧凑”为核心原则,重新梳理空间结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7.png

8.png

集约高效

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主要通过强度提升、空间塑造、功能混合和交通梳理等方面展开,首先,优化路网,引入街区新理念,匹配商务中心区定位;其次,提升高度,打造丰富、协调、多层次的城市天际线;门户、绿轴、岛尖三大标志性场景提升优化。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集约高效策略:优化骑楼灰空间街道体系和街道尺度,实现地铁站点5分钟范围内便民设施全覆盖,构建建筑间地上地下立体慢行系统。功能复合策略则是针对软土地基条件,团队重新评估了建筑高度与密度配置,提出面向地质特征的适应性开发策略,规避大面积地基处理的同时,提升了单位土地的开发效益,降本增效,获得了政府与开发方的认可。生态韧性策略的实现则是通过:开敞城市绿地衔接、优化重构公共空间体系,增加2处显著的南北向的城市绿廊,形成与盛行风向一致的城市通廊,提升气候适应性;单元绿量平衡、引入建筑立体绿化鼓励措施;内河涌堤岸45°剖面控制,增强河岸腹地蓄洪潜力;通过对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及传统街区、建筑形态的研究,提出适应岭南气候的街区形态控制目标,实现降低建筑能耗、连续步行友好空间、增加建筑抵御灾害的能力。

9.jpg

10.jpg

空间结构优化

最后,基于工程理性的实施方案是基于集约紧凑的土地开发逻辑,显著提高了实际开发单元的建设速度与整体效率。该项目荣获2021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区风景园林专业奖公园与环境类卓越奖。

(2)广州南沙区土地开发强度优化与重点片区建设指引

这一实践进一步推动了对南沙区域、尤其是类似地质条件片区开发模式的思考与研究。2024年,团队开展了南沙区土地开发强度优化与重点片区建设指引研究,将地质条件(软土层分布广、厚度大、含水率低,以及可用作持力层的基岩埋深大)作为核心考量因素,反向推导适宜的土地开发强度、功能布局和建设方式。在项目实施中,引导地块建设向集约用地模式转变,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降低软基处理成本,平衡土地开发效益与施工成本、难度;另一方面,从建设时序、联合共建等多角度促进街区营建的整体性和高效性,对类似片区的道路、场地沉降等常见问题的应对有重要实践意义。这一研究不仅有效促进了片区高质量发展,也为未来类似地质条件片区的开发提供了借鉴和方法指引。

11.jpg

南沙区近年来地面沉降情况

12.jpg

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

3 可持续城市空间营建

(1)广州琶洲CBD城市设计

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优化工作的启动恰好在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期间。尽管该区域前期已经历近十年规划准备,并在2014年先行开展了部分市政设施建设,但从实施角度进行设计复核的时候,发现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640.gif

基于工程科学的集约紧凑土地利用

14.jpg

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

15.jpg

16.png

基于工程科学的集约紧凑土地利用

基于对产业导入和基地条件的重新解读,团队提出“小街区密路网”“街道空间一体化”等集约紧凑设计策略,控制地块尺度,提升路网密度,有效促进活力街区的形成,并增加可开发地块数量,有效促进了更多总部企业的引入。同时,由于区域内基岩埋深较浅,按照原有规划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则需要开展基岩爆破工程,建设成本高;基于此,通过加强公共交通系统,控制机动车配比指标,减少了地下室开发层数,优化地下空间容量,结合地铁综合发掘地下空间价值,在降低地下空间建设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地块利用效率和开发总量。突破单一地块的建设范畴,促成街区内多个开发地块的空间系统联结和工程协同实施,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性。这一实践表明,在资源利用不集约的情况下,通过高密度与精细化设计可有效激发发展动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综合提升。

17.jpg

18.jpg

集约紧凑与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该项目社会、经济效益国际瞩目,获多个国内规划行业奖项,同时亦斩获国际绿色城区奖项;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城市可持续性的评价方面,国际学界、业界对群体与系统绩效早已开始了重视与研究;而国内此前对绿色性能的关注,普遍集中于单体建筑层面,尚有待进一步的发掘和拓展。

(2)珠江啤酒厂及周边地段城市更新

除了总部众多的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外,片区内以珠江啤酒厂为主的地段更新则呈现出另一种挑战。尽管该厂的建设时间并未达到工业遗产标准,但基于城市文化符号角度,仍具重要的历史意义。经与土地开发中心协商,团队在保证开发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空间腾挪、功能复合和用地调整,统筹既有要素,通过围绕工业建构筑物布局的核心绿色空间,成功保留工业遗产体系,延续工业特色,塑造特色公共开放空间。

19.jpg

20.jpg

空间结构优化:统筹既有要素,塑造特色开敞空间体系

引入高水平院士团队进行建筑活化设计,并嵌入新的城市功能,形成功能复合、空间融合的城市片区。

21.jpg

城市场所构建:统筹周边片区,加强整体场所景观营建

22.jpg

实施成效

该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显著,核心发展数据居于领先地位,荣获“2024澎湃城市更新年度榜单”年度大奖“2024年度特别案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榜样”,在理论方法与实践成效方面均具备示范价值。

(3)黄金内湾·三角洲城市韧性营建模式

在与荷兰团队合作开展的“黄金内湾”国际咨询项目中,城市韧性营建的理念和模式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应用。面对湾区气候及生态挑战,项目研究中对珠三角区域进行了系统性评估,并构建了多种发展情景模型。

23.jpg

三角洲及河口地区评估

在技术层面,采用基于湾区的“韧性动态-气候适应”营建技术,将韧性营建技术整合进工程设计导则,研发抵御水灾害、改善风环境、降低热岛强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数字化设计技术体系。在空间策略方面,基于现状格局,采取多重行动重构湾区自然骨架,引入可淹没滨海蓝绿系统,构建更具韧性的可持续发展底盘。

24.jpg

土地、人口规模发展情景比较

在此基础上,将韧性、动态适应与气候响应机制融入日常建设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城市大型复杂工程”的实践内涵。该模式可在多维度、多尺度实践中予以推广和实施,其有效性已初步获得行业认可。技术应用于东莞威远岛重点地段城市设计,获2024年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优异奖。

25.jpg

26.jpg

“黄金内湾“多尺度韧性营建模式

4 提升空间治理水平

(1)“地区城市总设计师”机制创新及导则法定化实施

在城市大型复杂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逐步发现,通过机制创新,可有效降低跨学科、跨专业协同的难度。2015年,结合地方规划制度,团队改进既有咨询框架,推动“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实施,以期从工程实践与空间治理结合的视角弥补传统建设管控模式的不足。在这一制度的支撑下,创新性将前置式导则体系纳入法定化实施,从而保障公共利益,提升综合效益;并通过弹性管控与动态跟踪,鼓励开发地块以提高环境效益为目标,塑造多样化、高品质特色公共空间,实现高效统筹与精准导引。借助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的多专业、多部门、多业主协调,整合空间和工程要素,有效落实集约、可持续等城市设计理念,既在保障公共利益和环境品质的核心原则下,赋予地块设计团队更大的创作自由度,也为整体区域的高质量营建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机制也进一步支撑了“精明营建”和“城市大型复杂综合工程”等理念的实践推广,为建构城市新秩序、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7.jpg

“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框架

(2)实现高效统筹与精准导引

基于法定化的城市设计导则与首创的《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我在担任地区总师期间,与专家团队会同相关部门、地块及高水平设计团队密切协作,对城市规划建设各阶段进行把控及监管,实现精细化、品质化城市设计与城市管理。

以公共利益和绿色低碳为核心目标,走向“精明设计、精细管理”的途径。

28.jpg

实现高效统筹与精准导引

结    语

空间结构优化与集约高效发展在当代城市发展转型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遗存保护中寻增量,岁月折痕上抹异彩!”在遗存保护中寻求发展增量,在历史积淀中塑造当代价值,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策略。国家发展、学科进步与行业创新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城市建设迈向更加可持续、包容与高效的未来。

*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阅。整理人:李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