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29日上午,202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重要活动之一“多维统筹视角下的立体城市规划实践”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承办。在研讨会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段进教授作题为《城市设计引导下的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的报告。
段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
一、三维整合的城市设计方法
从中央要求到行业规范,城市设计已作为统筹城市空间立体性与整体性的关键手段。不同于传统规划的平面思维,城市设计强调多维要素的整合,借助设计思维与技术方法,构建空间秩序,是实现“立体城市”的重要路径。尤其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城市设计的多层次、多尺度整合功能愈发凸显。
回顾城市设计的内涵与作用,城市设计是对一定地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工程等多层次、多尺度要素加以综合,运用设计思维和技术方法统筹构建良好的空间秩序,促进国土空间功能布局优化、生态系统健康、历史文化保护、风貌特色彰显、公共空间宜人的过程。作为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空间场所的理念和方法,城市设计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水平。城市设计成果中有关控制引导空间形态和提升环境品质的内容,通过法定程序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修复的依据。因此,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要素三维形态的整合手段,可以使地下和地上不同功能、不同业主、不同特征的城市要素整合成有机的城市体系。
本文结合南京南站、南京青奥村、苏州太湖新城三个典型案例,系统阐释了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必要性、技术实现路径与综合效益。
二、与大型公建的整合——高铁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地区规划
南京南站作为国家高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是京沪高铁的五大始发站之一,其建设不仅关乎交通效率,更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和市民生活品质。早期我国的高铁站由于缺乏与城市的一体化设计,出现“站城分离”“交通阻隔”“步行体验差”等问题,其根源在于铁路与地方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
为解决这一问题,南京南站项目首次在全国高铁站设计中引入城市公共空间理念,系统开展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第一,建设便捷换乘、高效集散的区域综合交通换乘中心。经过与铁道部门的多次协商,最终在南站站房下方设置了相关配套设施,形成了多种功能整合的枢纽综合体。枢纽综合体主要采用了垂直上下的换乘模式,较大程度地缩减了旅客水平移动的距离,基本实现了“无缝衔接、便捷换乘”的目标。第二,打破站体对城市的南北分割,通过增设车行与步行通道增强连通性。在核心区和拓展区构建“密路网、小地块”系统,并通过外围快速路连接关键节点,显著提升交通疏解能力,同时通过对街道断面和界面的设计与控导,大大增加了街道步行空间和沿街界面空间。通过将地铁系统纳入整体城市设计框架,成功实现“同台换乘”,并首次将高铁线下空间归还城市,用于公共服务。
三、与城市交通的整合——南京青奥村地区整体规划与城市设计
青奥村项目位于南京河西滨江重要区位,是交通的重要节点,车流和人流集散极为复杂。原方案规划了一座6层立交桥,严重影响了整个青奥地区滨江景观和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面对这一困境,团队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将整个立交系统转入地下,用城市设计三维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整体考虑,统筹解决设计、施工以及投资等各方面的问题。
在交通组织上,突破传统思路,将着眼点由道路交叉口拓展到两条主要通道沿线的整体空间系统,提出“系统疏散、分解应对”的技术方法。通过交通流量分析,将交通流分解为需互通设施转换的和可通过地面路网解决的两类;通过加密路网、梳理线型、优化微循环,以整体交通网络替代单一枢纽;将传统集中于交叉口的互通匝道分散布置在“T”字形主轴沿线各段,使单点集中式枢纽转变为横向分布的多点式疏解网络。
在轴线空间和枢纽的深化设计中,3对上下匝道的形态设计综合考虑了轴线空间景观要求,在不同区段采取差异化策略,保持了三维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同时,轴线地下空间的使用充分考虑了隧道工程的实际要求,依据江堤保护控制线和扬子江大道交叉口地下空间的复杂性,合理设置盾构井深度,放弃了全线设置地下商业空间的设想,只在广场处设置了7000平方米的青奥博物馆和近20000平方米地下车库。
青奥轴线交通枢纽工程成为国内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工程,通过和城市系统功能的有机结合,把地面三层立交的功能分解到城市立体空间中,简化了枢纽形式的同时打造了青奥轴线空间,是通过城市设计在复杂地下交通与空间组织方面的成功探索。
四、与未来发展的整合——太湖新城CBD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苏州太湖新城是苏州的第四代新城,背山面湖,城市组团包容于太湖的大园林背景中。在该项目的设计中,团队以地铁站为中心,沿东太湖路和中央大道建设“士”字形公共交通通道,鼓励与公共通道相连地块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观景平台从滨湖新城中州大道向苏州湾延伸至大堤,与下沉广场进行垂直联通,形成立体复合的景观空间。核心区地下空间设计采用分层策略,广场夹层以交通功能为主,设置大量下沉广场进行地面地下交通转换;地下一层兼具交通和商业功能,步行通道体系简洁清晰;地下二层为社会停车场及地下公共车道,通过公共车道与周边地块的配建停车场相连。
该项目的实施时序颇具创新性。在区域尚未成熟时,率先建设地下公共空间和地铁站口。这种“地下先行”的策略最初令人不解,但实践证明,超前的基础设施投入显著提升了区域土地价值,增强了市场信心。开发商因看到政府承诺的公共服务和交通支持,更愿意参与后续开发,并通过预留接口实现与整体地下系统的衔接。
该项目结合个体活动特征,运用空间设计手法、现代技术手段和艺术创造增强地下空间的特色和可识别性。引入自然光和绿色景观,创造舒适的环境体验;通过灯光的运用和环境的营造,使三维空间地上地下结合做活。
太湖新城项目展示了地下空间如何作为新城建设的先导引擎,逐步助力新城核心区整体价值提升,成为现代化城市空间向地下延伸的典型案例。
五、总结
城市设计必须打破二维平面思维,走向三维整合,甚至纳入时间维度(开发时序),才能真正实现地上地下的功能、空间、景观一体化。这类项目往往涉及多部门、多专业协作,需具备系统思维和创新勇气,既要尊重专业规范,也要鼓励创新探索。
从南京南站的站城融合,到青奥村的交通设施地下化,再到太湖新城的时序创新,都体现出城市设计在空间资源统筹中的引领作用。它们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提升了城市综合品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随着城市更新和地下空间开发的进一步推进,三维城市设计将发挥更大作用,亟需更多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只有通过设计引导、系统整合、时序优化,才能建设出真正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具有韧性的现代城市。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供稿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规划分会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